.jpg)
罗曼·塞纳:《比雅久喷泉》,1997,车辆、水、连接城市水道系统
罗曼·塞纳,1938年生于瑞士的阿彭策尔(Appenzell),他是当代艺术圈内著名的喜剧大师,以幽默的、充满迷幻的、异想天开的作品被人所知。
塞纳多以影片或者视频为媒介,将作品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展现到观者面前。作品通常短小精悍,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风格幽默,艺术家往往善于用他独特智慧的手法进行阐释,塞纳作品的这些特色使观众兴趣盎然,趋之若鹜,即便观者不太懂当代艺术,观看起来也会觉得十分有趣。因为其作特点,他的作品常称为雕塑行为,或者瞬间雕塑(temporary sculptures)。
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将我们对传统雕塑的理解完全颠覆并且重新界定。大自然就是塞纳表演的场地,他的作品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干预而闻名,作品多是将特殊的装置或者行动表演介入到自然物体的运动中,例如流动的河水、自然坠落的物体等等。通过这种介入使这些自然物的律动产生人为的暂时性的变化。这样的作品在拍摄前需要进行繁复细微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一场小型的科学实验,而最终作品所记录的往往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例如塞纳事先将一棵布满白雪的大树通过一条橡皮绳将树身拉伸变形,当绳索的另一端突然松开后,摄影机记录下的是这样一刻:大树仿若猛然惊醒,用力抖开身上堆积如山的白雪。又或者是塞纳经常使用的爆破方式,作品所展现的只是引爆的瞬间,就像这样。其创作时留下的纪录行为过程的图片和影像则是观众和艺术家进行交流的唯一渠道。他的作品融合了当代艺术中多个流派的特点,如后极简主意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甚至还包含有大地艺术的一些痕迹。
塞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的艺术家。由于他生活和工作的瑞士小镇地处偏远,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95年,塞纳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归功于他在国际上著名的Hauser & Wirth画展的成功。
1996年,著名纪录片导演皮特·里克提(Peter Liechti)以塞纳为素材创作的电影《塞纳的行李箱》公映。这是一部记录“旅行”的电影:镜头跟随艺术家四处旅行并记录下艺术家各种不同的艺术实验。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到波兰东部,从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岛到冰岛,塞纳穿越整个欧洲,一路是充满魔术般变化的风景。他用一系列的艺术实验为沿途上每一站做上标记。这些看似简单的艺术实验,使影片忠实再现了塞纳荒诞幽默艺术的产生过程。同时,影片记录的也是塞纳以不同方式对寻找他理想中旅行的一种尝试,其中包含着心理的旅行:古怪和忧郁的状态,身体与心理的危险对观者感官产生的刺激,影片中无处不在的突发情绪变化等等,这些都很好的演绎了这次电影旅行的节奏和氛围。这部影片全方位展现了塞纳艺术的成长历程,使他的艺术瞬时风靡欧洲,这部影片为确立西格纳在当代艺术街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塞纳也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成名之后的他似乎是为了弥补曾经失去的时光,创作产量飙升。过去的几年,他的作品在欧洲甚至美国的各大展览和画廊随处可见。尤其在欧洲,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基于他的勤奋,艺术界也正在以塞纳为典型来树立一个艺术家模范形象。
罗曼·塞纳为1997年明斯特雕塑大展所创作的两件彼此呼应的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极具标志性。两件作品均以水为表现题材,并且创作媒介都是喷泉。一个喷泉是活动的,可以 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塞纳在这次创作中共让这个喷泉转移了14个地点;另一个喷泉则位于一个公园的水池中。
《比雅久喷泉》其实就是一辆被改装为移动喷泉的意大利产比雅久机动三轮车,这种行驶于街头的载客工具的后货仓被塞纳改造成为一个样式怪异的喷泉,水源通过一条皮管接到路边的消防栓上,这个移动的喷泉按照事先制定好的14个点依次进行喷泉表演。这可笑的小“喷泉”是对城市中喷泉设施的刻意模仿和讽刺。以表现个人领域到公共领域规模的差距。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