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何以收藏假字画 只为难以抵制的高雅诱惑
0条评论 2010-02-05 11:59:23 来源:东方网 作者:-

 

  官员“雅贪”自古不绝

 

  以收藏文物的名义受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纵观遑遑中华五千年历史,又有多少巨贪也是喜好风雅的“收藏家”?例如,明代有名的贪官、阁老严嵩就是其中的“高手”。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严嵩的受贿物品有“碧玉白玉围棋数百副,金银象棋亦数百副……然收藏书法名画最多,至以《清明上河图》起大狱而终不得。”沈德符为此总结道:“则贪残中,又带雅趣。”“雅贪”一词由此而来。

 

  有史料记载,在严嵩的抄家物资中,不仅有大量田产、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钟鼎彝器等等,并有大量名人字画,“古今名画手卷册页,共计三千二百零一轴卷册”。其中有唐吴道子《南岳图》、李思训《仙山楼阁》、阎立本《瀛州学士图》、王维《园光小景》、王维《辋川雪溪图》、黄笙《金盆浴鸽图》、董源《山水》、文与可《竹》、苏东坡《墨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等。

 

  又如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1750年——1799年)。不管是戏说还是正史,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集“巨贪”与“收藏家”于一身的和中堂。和珅贪污的数字之大,使他成了中国历史上贪官之最。据研究和珅的专家冯佐哲教授称:“正史、官书和档案中却没有一份完整的有关和珅全部家产的清单,有的只是零散的抄家史料。”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一包档案来看,仅和?在承德一处的住所中,即有“大小字画177张”。和?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能书亦能画,他收藏的这些字画,绝非等闲之物,是可以断言的。惜乎文献不足征,已经无从详细查考了。

 

  由此看来,贪官搞收藏有其现实意义也有历史的“流传性”。为了躲避反贪高压线,许多官员便躲到了“收藏”的背后,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又遮住了“贪”的面目,真可谓“一箭双雕”。

 

  贪官收藏的字画,竟多为假画,之于贪官,委实可怜。可怜在哪?可怜在被行贿者生生欺骗。若不是上了拍卖,贪官还蒙在鼓里哩!其实呀,行贿人多是利用了贪官爱字画收藏却不懂书画艺术,只知道名人字画值钱却不敢贸然让人鉴定或出手拍卖的心理。即便事成后(指贪官替行贿人办成了事),发现字画有假,也只能是打落牙齿往下咽,又哪里敢声张?

 

  或许,有人会骂行贿人卑鄙下流,然而,之于贪官,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要是为官不贪,一切按规则办事,人家又怎会送名人字画?又怎有机会送上假冒伪劣字画?虽说有的行贿人硬是要超越规则,期望一些贪官给开绿灯,来个“特事特办”,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今天,一些居心叵测者难免会动送假冒伪劣字画的歪脑筋,以降低办事成本。

 

  是啊,贪官之所以出尽这般洋相,说穿了,是其自身“贪性作祟。因为不是自己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的,不是自己掏钱觅得的,而是通过帮助行贿人谋利而获得的,所以往往在“信任”行贿人的同时,轻轻松松、稀里糊涂给收藏了。

 

  话说回来,为官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收藏的爱好。只要是凭自己诚实劳动得来的, 是自己出钱获取的, 自可名正言顺收藏之。事实上,正因为是靠自己的劳动和经济实力收藏,尽管收藏不多,但一经收藏,必慎重得很,且自可以在阳光下辨别真伪——请名家、专家鉴定,甚至收藏了赝品还可以上法庭,此外,一个真正爱好收藏的为官者,平日里也往往会积累相应的书画艺术鉴赏修养,从而多少为自己的收藏把把关。

 

  对贪官而言,千方百计收藏的名人字画,原来以为是一桩大喜事——既避免了直接收钱的风险,又可望其有升值的潜力。然而居然是假的,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自己多蠢,自己的脸往哪儿搁呀!奉劝一句,不论是谁,真要提高智商,避免重蹈覆辙,给自己扳回点颜面,则千万莫伸手,莫附庸风雅,还是悠着点好。记起《红楼梦》中的话了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何必呢?

 

【编辑:小红】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