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推土机遇上艺术家:被“驱逐”的艺术
0条评论 2010-02-21 13:0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9日,艺术家肖鲁在正阳艺术区的废墟上生起九堆火,因为站在废墟上让她感觉“特别寒冷”。


  这是一个为了“暖冬计划”而即兴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旨在“针对入冬以来北京朝阳各大艺术区面临的突发性腾退拆迁,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一瞬间,肖鲁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用她的话说,参加“暖冬计划”的艺术家作品都有一种自发的激情,作品“很粗很自然,充满了火药味和革命的声音”。


  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肖鲁朝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开了著名的两枪,并直接导致这个被称为“中国前卫艺术分水岭”的展览闭幕,之后她跟许多艺术家一样,远走他国。时隔20年,肖鲁在北京东营艺术区的工作室也面临被关的命运,因“市政规划和土地储备的需要”。


  艺术创新在意识形态下戛然而止


  1979年,在跟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尚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的肖鲁已经从上海的“12人画展”、北京的“新春油画风景和景物展览”,以及年底的“无名画会展览”和“星星美展”中,看到很多人在偷偷尝试这与革命现实主义无关、却与西方现代艺术早期样式有关的艺术。


  而这些革命性的艺术实验展览都是顶着层层压力、完全在民间组织进行的——“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览刚一开始就被警察赶散。


  在国内的报刊上,肖鲁很少能看到现代艺术作品。就在1983年,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的栗宪庭由于刊登了一整期的抽象主义作品,在“清除精神污染”的整肃中被撤职。


  1985年开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艺术终于在中国衍为激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85新潮美术”运动中,人们开始自发地形成文化批评思潮。


  1987年3月,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在北京组织了第一次筹展会议,却由于随后全国开展的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夭折。此后,《美术》杂志与当时国内众多美术刊物上,对当代艺术的报道几近绝迹。


  “那时候(环境)确实很严峻,是一种保守主义的回潮,官方对当代艺术、前卫艺术参取一种压制的态度,” 高名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直到1988年,政治环境才相对松了一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展览”终于在1989年2月5日开幕。展览开幕2小时后,26岁的肖鲁为了完成自己的行为艺术《对话》,当场朝自己的装置作品开了两枪。美术馆立即陷入一片骚乱,大批警察赶至现场,男艺术家唐宋被作为枪击者拘捕,肖鲁则在下午五点向警方自首。展览在下午3时关闭,美术馆方面以春节为由宣布闭馆五天。


  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似乎随着那一枪戛然而止。策展人高名潞被迫停职;三天后肖鲁被释放,随即与唐宋一起远走澳大利亚。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在政治环境变化、社会经济改革冲击和主流社会的压制下日益式微。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