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类型的美术馆以拥有丰富的馆藏而著称,以常年展出馆藏为己任,而圣·彼得堡人的习惯则是反复光顾,以能在其中欣赏、品味、琢磨、留连而自豪,从小到老,仿佛会见老友一般。
美术强,其他艺术门类也随之而强,成了良性循环的原动力,俄罗斯的芭蕾舞、交响乐、文学、建筑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俄罗斯许多大诗人和大作家都和大画家是好朋友,他们常到画家家中去聚会,流传下许多奇妙的佳话。俄罗斯画家笔下俄罗斯作家的形象是最完美的,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存下了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珍品。光是老托尔斯泰的形象,在列宾一个人笔下,就出现过许多次,张张都精彩。
在涅瓦河岸边,在列宾美术学院正前方,有两尊人面狮身像,石雕,巨大而完整,是18世纪由埃及买回来的。当时沙皇下令责成大臣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可惜迟了一步,被德国人买去,沙皇大怒,结果,是花了双倍的价格,又由德国人手里买回,放在涅瓦河畔,供全民欣赏。
这种魄力,似可称作“美术建国”。这话,听起来有些虚无飘渺,甚至不着边际,但实际上,艺术悟性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
想想看,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社会倒退了多少年,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文化修养有底,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在整个民族的心理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我们国家直到现在,和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那就是不刻意去收集国外美术大师的精品。过去皇宫中只有中国画家的作品,没有外国画家的作品,以至,在这个层面上,不论是目前故宫博物馆的古典书画部,还是中国美术馆这样的现代专业美术馆,虽然有自己的长处,但都是家底不够全面,也不够权威,在发挥美术育人上有很大的缺陷,仿佛缺失了很大一块阵地似的。
这就要,第一,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第二,急起直追。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