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成为一种习惯——Art Karlsruhe观感
0条评论 2010-04-13 11:52:36 来源:《画廊》 作者:柯鹏 

  笔者从众多参观者的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某件作品的画面是否有意思,尺寸是否合适家中的位置,颜色和其他陈设是否协调,等等。人们基本上不会去谈论某位艺术家是否出名,他的作品去年的价位,还有它的升值潜力。从这些话语中,参观者在艺博会中进行文化消费的动机就呈现得很清晰了。艺博会首先是一个展示环境,是各家画廊所代理的作品的集中展示,它给参观者提供一个观赏风格各异的视觉艺术品的机会。在本届艺博会中,非具象风格的艺术品得到观众更多的关注。来自柏林和慕尼黑的两家画廊的经营者也说:“德国战后的非具象绘画是当今的主流,它正慢慢地被市场所接受”。其中慕尼黑茅贝格尔画廊(Galerie Maulberger)所代理的艺术家康拉德•威斯特法尔(Conrad Westphal)的8张作品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回应。这种趋势并不是靠短时间内的热炒制造出来的,其背后有着艺术史上的成因。在实际成交的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赏心悦目的作品,媒材涵盖油画、版画、摄影和新媒体艺术。

 

  从参展作品的价位来看,大多集中在1000~15000欧元之间,极少数的顶级名家的作品价格在2万欧元以上。这种价格策略一方面是组委会可以控制的,组委会希望能够更多地促成现场交易,另一方面也和德国画廊业整体作品价格相吻合。严肃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约等于富裕中产阶级家庭两三个月的纯收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如果钟情于艺术品,会在展会上,或者平常参观画廊的时候,每年购置一两幅艺术品。在购置艺术品的时候,个人的喜好,和作品与家居环境的协调程度是决定因素,消费者对艺术品基本上不存在投资升值的期望。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画廊业者思考,如何培养艺术品的终端消费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从笔者现场观察来看,直到展会结束,各个画廊展位上的红点数目并不多,其中不乏颗粒无收的画廊,这使人不禁对艺博会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参展的画廊,在展位上花费的费用相当于若干个月正常运营费用,现场销售的成绩很难做到收支平衡,能够盈利就更加困难。各个画廊之所以还愿意参展,更重要的是达到获取行业认知的目的。在各个参展画廊的网页中,都会特别注明参加过的艺博会,这成为展示画廊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画廊在展会上都会邀请代理艺术家出席,向观众讲解作品,于是展会也成为艺术家和观众互动的最好场合。画廊经营者也可以在展会上认识感兴趣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德国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采用独家代理的合作形式很少。艺术家和画廊双向选择,作品销售后按照约定比例分成,画廊乐意标榜自身与艺术家的长期合作关系,但也欢迎艺术家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这种清晰简单的合作关系减少了灰色地带的存在,也使整个画廊行业在顾客心目中建立健康而有公信力的形象。卡尔斯鲁厄艺博会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参展画廊在展会期间另一项任务,是维护与跨区域客户的关系。许多艺术品购买者,是通过艺博会的形式,了解本地区外的画廊和艺术家的情况,并在展会上或展会以后完成消费行为。

 

  在本次艺博会上,有几家来自韩国和日本的画廊,他们都已参加过若干届的艺博会。广州汇豪社所代理的6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展会上受到观众的很高评价。林伟祥在现成布料上绘制的技法令观众感到新奇,刘彬笔下生动有趣的市井形象也引来观众长时间的驻足。邓瑜作品中体现的良好色彩把握能力也成为汇豪社展位的一个亮点。在艺博会结束后,汇豪社所代理的艺术品将在海德堡席勒画廊进行展示,艺博会上的观众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席勒画廊再次欣赏来自广州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一场为期5天的艺博会,显示出德国西南部地区艺术品消费的习惯。这里的艺术品购买者,大都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他们出于自身对艺术品的喜爱,在日常消费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购置艺术品。这种习惯是卡尔斯鲁厄艺博会越做越好的基础,也是中国画廊业者和艺术品购买者可资借鉴的典范。

 

 

 


【编辑:袁霆轩】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