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观世界中跳跃的寓言图像——站在李果的作品前
0条评论
2010-05-12 14:00:2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默
站在李果的作品前,一种置身于跳跃晃动的寓言情境的迷惑油然而生。本来,寓言的情境组织结构偏离视像还原逻辑,形态目标他者化,在意识流动中,与客观现实非物非像,判断依据茫然无踪:再加上跳跃的节律,晃动的意象,斑驳的点线,观者在意识迷惑中,走向散漫无序的荒诞图景,沉浮,漂荡,流放。寓言来自人类移情的需要,当某种直述表达遭遇苍白尴尬时,借物喻物、指桑骂槐般的发明便悄然侵入人类的精神空间,见异思迁、睹物思情般的奇异感受更是无孔不入,令人魂不守舍,荡气回肠。
图像之于寓言,有着比用抽象文字表达更多的情境优势。文字通过既定的逻辑对应联想模式,使得形态情境通过记忆转换呈现于思维空间,其结果并不清晰可辨。问题在于,这种对情态的间接呈现的媒介,本有自身缺陷,如何去完成力不从心的目标任务?这种呈现交与图像,立显如鱼得水一目了然。原始洪荒,先民钟情图形记事;读图时代,人们更是将看图说话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无图不成象。无象不成物,无物不成景。图象对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构成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李果的作品,给我们以嘈杂世态之外的宁静,浑噩社会生态之侧的单纯。这种由艺术营造的宁静与单纯,需要用心、用功。就卡通动漫的创作趋向看,重要的不是手段,而是朴素清高的精神传导目的。当然,其传递的文化信号,应该是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排遣的精神诉求之使然。传统阅读的根基是对应的传统社会背景;当代阅读,显然不可能脱离当代的经济文化语境。这里既有艺术家的选择,更有公众阅读趋向的选择。选择之间的博弈,在错综复杂中不断失衡又达平衡,周而复始,走向共和。
陈 默
2010年4月于成都芳草地
【编辑:霍春常】
编辑:霍春常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