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尚的诱惑——读解李占洋雕塑
0条评论 2010-08-10 18:57:0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保罗·大卫克

 

一个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对其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从乔托到达芬奇),佛兰德斯的艺术大师(范•艾克)和之后的荷兰北部艺术(伦勃朗)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它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随之而来的乐观情绪都有利于孕育艺术大师。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对于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体现在许多方面。中国一直在大兴土木,中国人喜欢公开炫耀财富,年轻人崇尚享乐:这些都是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在过去15年里,许多艺术家脱颖而出,迅速征服了西方艺术世界。随着中国导演的一些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这个趋势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如陈凯歌(《黄土地》,1984),他的学生张艺谋(《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田壮壮(《马贼》,1986和《蓝风筝》,1993)以及谢飞(《香魂女》1993)。

在过去数年里,中国的新艺术——主要是来自上海的艺术——在世界的各大双年展和国际展览上频频亮相,现在许多国际著名的收藏中都包括中国的作品。中国的当代艺术借鉴了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流派,包括达达主义,解构主义,波普艺术,新浪潮,现代派和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艺术作品也涵盖了各种媒体,艺术家们尤其钟爱多媒体、影像和摄影。这些作品看起来荒诞、极端、奇异、富有韵律、富有批判性、激进、愤世嫉俗,但最重要的是,它们都充满生命力。它们也透露出胆识、力量和自信。有时候它们看起来大胆而媚俗,有时候又技巧娴熟,感人肺腑,慑人心魄。所以我们不禁想到,这些就是恹恹欲睡,沾沾自喜的西方艺术界一直翘首企盼的。有些中国艺术寓意深刻,带有神秘的力量,因为在集权主义国家,充满符号的叙述和荒诞的指涉都是艺术表现最直接、最自由的方式。

中国艺术可以如此激进,而且毫不费力的与西方前卫艺术接轨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毛泽东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中国文化和绘画割裂开来了。所以,中国艺术家很容易从充满宣传风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变成为新的中国的艺术形式,大量借鉴波普艺术中的讽刺和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1950年代以来就一直十分盛行)。此外,艺术的技巧已经不再重要,作品的寓意才是最重要的。

毛泽东为艺术发展划定了一条道路。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记忆彻底决裂。此后,中国的学术氛围变得逐渐自由,因此,艺术家可以迅速了解国际艺术界的最新发展。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取得的成果也激励中国加快发展。在中国,不少文化研究的讲师是日本人。虽然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把日本人视为敌人,但是日本战后的成功也刺激着中国的想象。而且比起西方人,中国人觉得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近,即使两国在二战时曾有着不堪回首的交战史。 

我们在2005年访问了位于北京、成都和重庆三地的数所设施完备的艺术学院,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和其它地方相比,这些地方对于自由思想的压制较为明显。和所有的院校一样,这些地方真正有才华的人也很少。他们的绘画过于注重媚俗和商业化。各个雕塑作品看起来毫无特色,像是出于同一个人之手。雕塑课堂上充满了石膏研究和模特。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虽然学校记录里这些班都招满了学生,但是不少教室是没人上课的。我们还看见了一个个工作室的桌子上堆满了包着塑料的湿粘土人像。不过在这些地方却看不到什么年轻艺术家在公开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下意识的,你会希望在这些人中找到那些特立独行的少数人,他们应该有勇气反抗权威,大胆创新,这就像一个人会在无尽的红色荷兰郁金香田里不断搜寻唯一一朵黄色的郁金香。你希望寻找到那个不愿妥协的声音。我们在中国呆了3个星期,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都在参观不同艺术家的工作室。但是,我们看到的情景让我们数次失望而归。我们最后拜访的是李占洋在重庆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工作室。到那里时已经很晚了,我们也非常的疲惫,因为看不好的艺术让人很吃力。李占洋当时不在——他不知道我们要去找他,我们也不认识他。去他那里纯粹是巧合。当时他的几个助手接待了我们。他们正在昏暗的房间里辛勤工作——由于天气湿热,他们几乎没穿什么衣服。很快他们把衣服穿了起来。他的工作室十分昏暗,而且都是泥。完成的雕塑作品被盖着。我们将工作室中间的一个雕塑上盖的几块棕色的布取了下来,我们看到的作品让人称奇。

这件雕塑在这间古旧的工作室里看起来完美无缺,让人难以忘怀。  这件雕塑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祈祷的和尚或王子在努力抵御一个美丽女孩的诱惑。看着这件作品,我们久久说不出话来,它让我们的疲劳一扫而空。这件作品刚刚完成,我们是最早看到的人。但是让我们惊讶的是,它已经被瑞士的一位著名收藏家购买了。我们此行看到的最后一件作品是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最棒的!它也成了我们正在准备的当代中国艺术展的核心作品。这位艺术家是谁,怎么会创作出这么出人意料的好作品?

李占洋(1969,长春)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雕塑系并获学士学位,后又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他现在在重庆工作和生活,并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他参加过多个展览,作品曾在北京、成都、杭州和巴黎展出。他创作的几个小型作品也曾参加过国际展览,如在Beelden aan Zee博物馆举办的《先锋——中国前卫雕塑艺术展》(荷兰Scheveningen,2005)。

李占洋是一名观察者。他会研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从中国官员到地下酒吧的普通人。他采用了一种比喻的、新现实主义的风格,以幽默、温和的方式审视日常生活,将他们通过浮雕表现出来。最近,他也开始创作大型雕塑。他的作品描述了有教化意义的场景,他还创作了一些小型群雕,这些作品都以讽刺和滑稽的方式表现了人性。他创作的人像浮雕让我们想起了中世纪欧洲大型神坛的框架或底座上装饰的雕刻。它们也影响了这些作品中表现的戏剧场景。 

李占洋是一个尖锐的记录者,记录了中国从共产主义思想盛行向个人享乐主义转变的过程。在他的作品中,腐化的党的领导和每天都受到剥削的、正在流汗的工人被放在了一起。李占洋新现实主义的比喻风格毫不留情面的展现了中国现代生活腐化的一面:追求物质和肉体享受。有时候,他的作品会让人想到过去的荷兰艺术大师,如鲍希(Hieronymus Bosch)和布勒哲尔(Pieter Breughel the Elder)。李占洋沿袭了他们的风格,作品既风趣,又有讽刺意味,但是并没有道德说教的痕迹。他温和的自嘲将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曾说道:“我观察并描绘像你我一样的人”。 

布勒哲尔(Pieter Breughel,1525-1569)的作品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风景和农民生活的绘画最为著名。他的名画《尼德兰箴言》(1559)描绘了农夫的景象和超过100条箴言(这个数字是最近的新发现)。这幅作品以一种友善而又讽刺的手法记录了人们的行为。它既有教育意义,又很有趣。画中描绘的全是普通人。他们都会犯错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底下。李占洋作品的出发点看起来和他差不多。我们在李的作品里也能看到酒吧里喝酒、唱歌和调情的男男女女。他们两个都很重视细节,姿势和面部表情。通过这些,他和布勒哲尔一样,在一件作品中可以表现很多故事。李占洋对人物的刻画十分敏锐。他在荷兰准备展览时,我带他出去逛了逛,第二天,他就根据记忆画出了几幅人像画,描绘出我们看见的好玩的人和情景。他可以像过电影一样重现他昨天看到的情境,非常准确,而且只凭记忆就可以做到。他是一个不需要摄像机的摄影师。所以他可以以十分贴近和私密的视角进行观察。他手里没有拿着像机,因此人们不觉得他会让自己感到不安,他们也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李占洋看起来和他们一样。他接受人性的不完美,也乐在其中。他展现的是人们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拥挤的中国是观察者的天堂,每一条街都有数百个奇怪的情景。李占洋记住了这些情景,有时也会将它们与民间故事相联系。他最喜欢的一个民间故事是关于一个屠夫和一个小偷的。拿着把刀的屠夫想要抓住小偷,小偷从他藏身的地方扔了块石头到井里,于是屠夫从井口探头往下看,小偷赶快把他推下了井里。屠夫的老婆听到了他的呼救,就想把他从井里拉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偷从后面强暴她。这让她不知所措,如果她打小偷,她就要放开她丈夫,她丈夫就会掉回井里。李占洋说,每一条街道上都有类似的故事和情景,你只需要自己去看,并且将它们与民间故事相结合。 

李占洋作品中描绘的社会和政治情景都和易于辨认身份的个人直接联系,他有时也为其它艺术作品加上自己的诠释。例如,他曾借鉴过英国波普艺术家琼斯(Allan Jones)作品中情色风格的桌子。不过他创作的那个桌子更加奇怪,表现手法更加直接。华丽、情色和性是他作品的重要因素。他的作品中描绘过这样一种社会情景:穷困的农村女孩被暴发户剥削。为了赚钱,白天的时候,她是佣人,而晚上的时候,她要做情人。他们碰面的地方经常是舞厅和卡拉OK厅,这些地方也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他在有关老板和妓女的主题系列的作品里描写了中国19世纪的民间故事:富有的地主剥削佃农。他用小型的雕塑和玻璃钢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医生虐待女病人,醉酒的司机引起交通事故,腐败的政客在色情酒吧醉酒。但是李占洋的作品从来不会太具挑衅性,他的作品总是带着幽默,也体现出对于受害者和犯错误的人的理解。 

李占洋最近创作的雕塑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变化。这些作品将样貌年轻的彩色佛像、庙宇入口处的护法像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雕塑中体现出的时髦庸俗的风格结合了起来。他用玻璃钢创作的大型彩色雕塑《唐僧和妖精》看起来气势宏大。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高僧如何抵御腐化和美色的诱惑。这件作品成了2005年《Focus on China》展览中的明珠。我相信,李占洋也会创作出更多摄人心魄的雕塑作品。
 翻译:黄一
       

 

 


【编辑:罗书银】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