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中国书局总厂旧址将变成创意园区酒店
0条评论 2010-08-19 11:06:5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姜泓冰

开发是否会割断百年文脉

 

“隔壁可能要开‘胶囊旅馆’,主要是面对大学生创业者,在这个地段,又是老厂房,不可能经营高档酒店。”与中华书局为邻的一家商务酒店的服务人员说。

 

长居北京、85岁的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女儿陆费铭琇听闻书局旧址改建酒店、商铺与公寓,十分惊讶地表示“太不可思议了!”“不能接受”,她担心的是,原本大开间的建筑,多了分隔墙,添了上下水道、空调等生活设施,会对原有结构造成破坏。

 

转变成酒店、写字楼和商铺后的澳门路477号收益如何,目前很难预期。上海各类创意产业园已达上百处,形成品牌效应、经营业绩良好的只有莫干山路50号、尚街LOFT等少数几家,至于经济型酒店,更是遍地开花,竞争惨烈。

 

91岁的老出版家丁景唐则说,中华书局印刷厂的价值在于其内在传承的无形文化财产。这是上海乃至全国仅存的大规模、高质量的近代出版文化遗存,70多年间尽管机构名称、体制不断变化,却一直在印刷出版行业内部流转,历史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再利用时,不应人为割断。

 

在现代文学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看来,一家连续运转了70多年、曾领行业风骚的著名印刷企业,将它转变成概念模糊的“创意产业园”,不是保护有文化价值的老建筑的好选择。陈子善教授认为眼下“创意园区”已成了一个什么都能装的“大箩筐”,只保留住建筑外壳,不注重内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际上不能算是对文化的尊重与妥善保存。

 

“故宫里开设星巴克,曾经惹来非议,就是因为两种文化不能协调,很难兼容。中华书局旧址建筑保留下来,改建的内容却是与文化、出版类内容毫不相关的酒店、商铺,这样的利用是‘不换汤而换药’,将本末倒置了。”陈子善说。

 

但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则认为,城市发展不可能样样不动,大多数工业遗产建筑都会发生使用性质的改变。这类建筑的历史意义多依附于其外形和内部场景上。只要建筑不被拆毁、破坏,历史记忆就会得到留存,也可能恢复。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