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
人文学科的新创造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就中国美学而言,应从朱光潜接着讲。朱先生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与人生的联系,突出对“意象”的研究,这对把握中国美学的宏观方向很有意义。宗白华先生同样重视“意象”研究,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从文化比较的高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帮助我们捕捉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和亮点。
以“美在意象”为核心的理论框架的建构是“接着讲”的一种尝试。这一理论框架有三个核心概念。第一是意象。将“意象”作为美的本体范畴,将其生成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意象”是美和美感活动的本体规定。许多美学命题概念都可以在“美在意象”的观念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与理解。第二是感兴。可以从王夫之的“现量”说来界定“感兴”。“现量”有三层含义:一是“现在”,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现在”是最真实的。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而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存在。二是“现成”。美感是通过瞬间直觉生成的充满意蕴的完整感性世界。三是“显现真实”。美感是超越自我,照亮本然的生活世界。第三是“人生境界”。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是提升人生境界。
“美在意象”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心的作用赋予外在世界以各种意义。自然美的本体也是意象,没有人心的“照亮”,自然界就无所谓美和不美。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态度来自生命共同体内部的沟通乐趣,体现为对“鸢飞鱼跃”的意象世界的欣赏,是出于心灵深处的精神体验。“美在意象”的命题,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出“美在意象”,并不仅仅是出于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突出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美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审美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