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专家到文物大盗:李海涛褪变始末
0条评论 2010-11-29 10:56:55 来源:燕赵都市网 

\

李海涛盗卖的文物

 

2   巨额收益诱发监守自盗

 

虽然李海涛案是迄今为止承德发生的唯一一起文物盗窃案,但在我国,像李海涛这样文物专业人员监守自盗的文物大案却并不鲜见。“文物监守自盗案往往目的性更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更大,也极大地败坏了国家文物公职人员的声誉。而这类案件屡有发生的背后是利益驱动。”我省一位从事文物研究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文物拍卖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元的价格,刺激了国内文物收藏热情,也让文物投机、盗窃、走私暗流不止。而巨大的利益和专业的便利与隐蔽性,使得一些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铤而走险,走上盗窃文物的不归之路。”这位专家说。

 

据介绍,最终查实李海涛获得赃款为人民币320余万元、72000美元,这是他年工资的数百倍。

 

而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仅2004年,全国文物拍卖市场成交就达57亿元,2005年升至约100亿元,2006年则达到约150亿元,2007年为200多亿元。而随着文物市场的火爆,盗墓、走私、造假等现象屡打不绝,甚至愈演愈烈。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数字显示,近十年来全国被盗的古墓有20万座。文物盗窃犯罪则形成完整的作业链,在源头上不乏李海涛这样的“监守自盗”者、用仿制品代替真品,使文物从博物馆流向民间,随后,就进入了文物倒卖的“流水线”。

 

“与前些年相比,近几年盗窃文物呈现出一条龙式的作业,盗窃的专负责盗窃,销赃的负责销赃,然后经过走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把文物倒贩到国外,最后成为合法文物在市场上出售,这是这类案件目前的特点。”我省一位非常关注文物盗窃案的刑侦专家说。

 

海关总署的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走向集团化、现代化。走私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个人随身携带少量文物,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运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地走私文物出境,走私流向主要是韩、日、美、英等国。“近些年,针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偷盗行为越来越多了。”国家文物局安全保卫处处长刘起富告诉记者,文物一旦被盗出,一般只需一两个星期就被转手倒卖,很可能被走私到境外。而文物一旦出境进入国际市场,其买卖就“合法化”了。此时,我国的执法机关再想由境外追缴文物,难度就变得非常大。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