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学校内部展示 森林的学校内部展室
旅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1957—)也参加了首届展览。蔡国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日本进行艺术活动。他重视“风水”的思考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理论作品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表现自然界所蕴藏的无限能量。这次展览,他将“瓷都”福建省德化县现存的长达三十五米的旧龙窑整体拆卸后海运到日本,在展区修筑复原,连砌砖用的黄泥也从福建运来,命名为《龙现代美术馆》,他将自任“馆长”并选择艺术家前来制作作品。笔者在展览开幕当天到达现场时,蔡国强正和他的助手们在工匠般地进行龙窑点火仪式,他表示今后将主要以这种方式参加各类展览:“我将向各种展览会赠送不同的‘展览馆’”。蔡国强试图以此对现行的美术馆体制提出质疑,以促进人们重新思考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艺术机制的运行方式。
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在展示场地上不同于都市的美术馆空间,所展示的就不仅是单纯的美术作品,而是在千层梯田之上的共同劳动现场,在荒地、废弃屋、山奥、梯田、森林、河流以及田边地头展开。作品如同从特定区域的地下生长出来一般,这些作品只属于这里,而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到其他空间或其他展览上,由此孕育着当代艺术的展览形式和公共艺术新的可能性。此外,不同于普通户外艺术展的最大特征还在于,大部分作品都不是一次性地随展览的结束被拆除,而是作为国家和地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的永久设施,形成独特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就考虑到了作为公共设施的功能和自身建筑形态的完善。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只停留在艺术家的个人表现的层面,而是具有公共意义的存在。都市美术馆的展览形式,在空间上就具有某种特权式的限定,即在这个空间里的展示物自然就有着作为“美术品”的保证。而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的作品先天就不具有这样的环境保证,不仅不同于美术馆空间里的作品形态,而且既不是单纯的室内外空间差异,也不是一般的户外雕塑或装置,而是在构建当代艺术与人类的新关系。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