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名头”效应在市场中显得举足轻重;艺术家和作品的宣传度比艺术家的技术和思考更重要;“名头”的招牌符号价值超越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各种分割方式的“板块”有了联动效应;学术成为各种符号的能指拼接体系;审美成为对概念的集体无意识拼贴解读。
此时此刻,伴随着新新文化的极度透支和传统理解的长期没落,艺术投资基金的爆发,是否有利于艺术本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发展,未必可知,但资金的集合效应却毋庸置疑,从这点上看,艺术基金的中短期受益在宏观经济的高流动性背景下可能非常可观。但从长期看,由于艺术市场受到流动性制约,一旦剩余资金面出现紧张,艺术品的价格将可能大幅缩水,这点于西方艺术基金经济危机避风港的定性大相径庭。因此中国艺术品基金的期限大多在2-3年之间,而非国外的5-10年。
其实7-10年也正是一个新艺术思想和流派的孕育期,从这点上来说,国外艺术基金更看重文化的发展,在与发展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盈利,虽然其中也包含新流派是否被接受的风险,但类似的风险取决于更高的专业审美眼光和文化眼光。相比之下国内艺术基金的着眼点都放在对成熟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价格炒作上,换句话说,艺术基金只单单将视野放在市场资金推高的可能性,而非在价值发现,以此为前提,即使部分相关艺术品出现下跌,艺术基金依旧可以通过其资金量,宣传度,以及在媒体和拍卖行业的广泛人脉,将艺术品价格抬高至其预定的出货点,显然,资金和人脉的汇聚是国内艺术基金的主要盈利点,而非对文化和审美的趋势判断。这点和A股的给力点颇为相似。
如果说民生银行的艺术品投资1号的盈利大多数来源于批量购买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优势以及透析了当代艺术品市场拍卖价格与真实艺术品的巨大差价的话,现在成立的基金由于立足近代书画,现代油画,杂件居多,由于批量购买的极度有限性,机构更容易将其盈利点放置于对市场的价格推进上,换句话说除了“检漏”之外,对中国特有的艺术市场的资金推动,将是其获利的最大来源,当然这里也不排斥当代书画板块里蕴含的巨大的炒作空间,虽然古风已逝,但操作的前提尚在,那就是资金,资金,还是资金。
市场已经独行,而艺术在何处徘徊?
【编辑:颜媛媛】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