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资产化的巨大中国空间
0条评论 2011-04-08 14:30: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建平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潜力,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GDP还可以保持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加上每年3%的通货膨胀,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十年后的规模将达到约80万亿元。根据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和GDP之间的比例,粗略估计,十年以后中国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应该在320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上老牌的商业银行巴克利(Barclays Bank)曾经根据世界各资产长期的历史投资回报得出结论:全世界机构投资者和有钱人应该拿出5%的资产配置在艺术品上。这样的资产配置比例,意味着在2020年中国将具有16万亿艺术资产的潜在需求。

 

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市场的发展能够满足16万亿中的25%,也就意味着中国在2020年时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会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交易额只有500亿元人民币。即使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拍卖市场的交易额在这10年中间可以增长10倍,还是会存在3.5万亿的缺口。这个缺口正是艺术品资产化所存在的发展空间。按照保守的估计,4万亿的艺术品资产市场,按照资产管理费率1%来计算,每年可以带来400亿的资产管理收入。

 

规模如此庞大的艺术市场,让人怦然心动,但500亿到4万亿的巨大落差如何攀登,我们还需要更多思考。中国艺术品交易进入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需要解答:首先是要不要搞?如果要搞,如何规范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来防范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一定要搞。中国的文化市场急需引进资本市场的机制。在中国改革的开放事业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起步较晚。直到目前,很多文化行业的发展还是用事业单位的发展的比较传统的模式——“抱着金饭碗找饭吃”。例如,我们很多的博物馆虽然有相当不错的馆藏,但是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没有价。因此,这些博物馆也不能用藏品来盘活这些非常宝贵的文化资产,惨淡经营,等着政府拨钱来维持运转。引进了资本市场以后,就可以把这样的资产盘活起来。比如说,我们就可以通过像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来实现它的保值和升值。通过它的有限流转,使得这些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地提升。

 

第二,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在由于我们文化事业缺乏资本市场相当灵活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因此,普遍薪酬较低,难以培养和发展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资本市场的原因。

 

编辑:成小卫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