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鉴定乱象丛生:无门槛 无标准 无责任
0条评论 2011-05-18 09:36:36 来源:《光明日报》 

\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真迹(左图,颜色浅,印章少)和摹本(右图,颜色深,印章多),两者真假难辨。资料图片

 

收藏家方继孝的收藏以名人尺牍为主,几年前他将自己的部分藏品以图录形式出版。在5月下旬将要举行的一次大型拍卖会前,他发现竟有依照自己出版的图录,仿造的内容完全一样的一份名人信札,登上了拍卖图录。

 

文物赝品,已经从地摊、商铺渗透到了高端的拍卖市场。

 

随着参与收藏活动的人数急剧增加,其中占绝大多数的业余爱好者不具有专业的收藏素养和鉴定知识。民间收藏的主要动机在于愉悦生活和资产保值增值,对于文物的真伪、价值有着强烈的甄别和知晓的需要,对文物鉴定形成了迫切的需求。面对“收藏热”的兴起,全国大多数博物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免费鉴定咨询活动常常“门庭若市”,不得不通过限制发号的办法来维持秩序;浙江某博物馆推出免费为市民鉴宝活动,3个多月时间共为2万多件民间收藏文物免费进行了鉴定。但总体而言,民间收藏文物依旧“觅鉴无门”。

 

文物鉴定从来难

 

河南禹州市是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窑址所在地。至今,当地有大小360个窑场,生产钧窑瓷器。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长安介绍,原料取自同一地点,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器物款式准确仿照,这些确实会给文物鉴定带来难度。一些高古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因传世量少,鉴定难度就更大些。

 

国家文物局管理下的文物鉴定机构,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及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但实际上,无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甘肃、河南等地方,都出现过鉴定文物失误的情况。

 

此外,对于一些传世文物,专家的鉴定意见本身也不一样。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曾表示,故宫的一些馆藏文物,因专家鉴定意见不同,便将各种意见录音存证,以供后来参考。前一段时间,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有人将拍得的张大千画作请上海谢稚柳、北京徐邦达两位权威专家鉴定,结论也不相同。

 

其实,对于拍卖这样的高端市场,还是有相对严格的鉴定程序的。经国家文物局考核合格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作为文物拍卖企业的专业人才,才可以对文物拍卖公司的拍卖标的进行鉴定。尽管以前曾受到过一些质疑,但嘉德拍卖公司始终坚持“4+2”的鉴定流程:在公司内部要过4道关——负责收货的业务人员、相关部门的鉴定小组、业内知名专家和文物局的审批;在公司外部要过2道关——现代科学仪器的鉴定和文献记录的考据核对。嘉德拍卖公司的市场总监孙杰说,尽管做了各种努力,但古代文物鉴定没有统一标准,没有一种方法能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文物鉴定也是一门科学,不断进步发展,一个新的发现就可能推翻过去的结论。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