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数民办博物馆隐姓埋名
0条评论 2011-05-19 18:24:0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冕 任敏

 其实,民办博物馆跟观众“躲猫猫”的现象并不只这一家。由于馆址需要租借,搬家对民办博物馆来说是常事,颇有名气的观复博物馆就搬过两次家,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也搬过一次家。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也从西城区德外大街的泰富大厦搬到了学院路42号的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然而当记者来到这个新址,却吃了闭门羹—从一楼大厅门口的厚玻璃窗往里张望,丝毫找不到老电话等展品的踪迹。门口的保安透露,这里从去年就开始装修,不知道老电话博物馆搬到哪儿去了。

 

位于卢沟桥附近的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更为灵活,干脆处于“间歇性”开放状态。“门口贴了联系方式,可以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参观。”在附近上班的吴女士猜测,可能因为观众太少,考虑到电费、水费等开支,这家博物馆才选择了灵活开馆的做法。

 

对此,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北京的民办博物馆发展已经从全国领先,逐渐到了落伍状态。”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