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的上海香港之争——访“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
0条评论 2011-06-01 09:12:29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马俊

艺博会的上海香港之争

 

\

“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

 

2007年,在对奥运、世博效应的期待和对第一个国际性博览会的想象中,第一届“上海当代”获得了空前成功。上海的艺博会终于不再是“艺术大卖场”和“艺术地摊”了,它变成了一个高档得多的“shoppingmall”——世界顶尖画廊参与其中。

 

“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也出现在香港艺博会的展厅,很认真地在一张展厅位置图上做标记。在他上任之前的四年中,“上海当代”经历了三个总监,积累了逾万名VIP藏家资源。但不夸张地说,他现在确实是中国艺术界压力最大的人。

 

记者:你来香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考察对手?

 

马西莫:这是第一次来香港看艺博会,即使不是现在的身份我也可以来看。很多画廊原来就认识,打个招呼,也可以结识一些原来不认识的画廊。当然也要考察一下香港艺博会的各种做法,了解一些西方画廊对待中国艺术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的策略。在这当中有一个差别,西方画廊往往将亚洲视作市场,而我们则认为亚洲应该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原产地。

 

在香港我和一些画廊聊天,一家开在米兰,一家开在纽约,他们都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卖给了亚洲其他地区的藏家,这是有意思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西方画廊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对中国态度复杂——一方面抵触文化形象,一方面难以抵挡市场诱惑。他们也在努力取悦亚洲藏家。

 

记者:你觉得香港艺博会如何?有没有感觉到它的竞争压力?

 

马西莫:香港是国际金融业的中心之一,这里是国际热钱在亚洲四处出击的老巢,所以香港艺博会可以成功,这是它的先天条件,上海比不了。但“上海当代”和香港艺博会并不一定是竞争关系。今年的“上海当代”会改变做法,先搭好一个平台,主要着眼于中国内地和亚洲地区的画廊。单个地方的优秀画廊数量可能不够多,但整个亚洲地区还是有足够多的数量,只是这个比例需要权衡。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