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毛泽东”带入主流艺术领域
毛泽东像曾经在中国随处可见。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普通人的家里,悬挂这位领袖的头像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那是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人们家里都有毛泽东像,但大多数人不认为那是艺术。”来自佳士得拍卖行的张丁元说。
这位香港佳士得负责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的国际主管认为,是安迪-沃霍尔第一次把毛泽东带入了主流艺术的领域。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关于这一爆炸性消息的讨论在媒体上持续升温。在这样的背景下,沃霍尔创造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领袖毛泽东的画像。这位美国艺术家觉得,当时的中国人对毛泽东的崇拜就像对西方的好莱坞明星,于是,他将毛泽东的画像与玛丽莲梦露和猫王的画像相互呼应,做成了一个系列。在这幅著名的作品中,10幅颜色鲜艳的毛泽东头像被一些不同的潦草涂鸦环绕,而这位政治领袖也被赋予了一些流行偶像的特质,并在全世界风行。
“艺术家们喜欢把一些众所周知的形象加以改造,赋予它更为深刻的内涵。”张丁元说。事实上,在1980年之后,中国和韩国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做同样的事情。
不过,相比于梦露这样的好莱坞明星,毛泽东的形象要敏感得多。这位政治领袖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带给这个巨大国度的变化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西方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是的,毛泽东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张丁元说,“但不管你对他的态度如何,他都是中国绕不开的一个形象。一些人认为毛泽东重新凝聚了整个中华文明,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有着近乎‘神圣’的伟大。
“人们不仅关心毛泽东这个人,人们也关心这位政治领袖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关于民主、社会主义,以及中国。这位新中国第一位领导人给人们留下了复杂的感受,它包括政治,也包括一些复杂的感性情结。”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仍然有人愿意把毛泽东的画像挂在自己随处可见的地方。张丁元介绍说,自己的一位美国客户买下一幅毛泽东像挂在办公室里。“他有很多中国员工,他觉得这样和员工拉近关系,也能够让自己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另一位来自欧洲的客户把这位中国领导人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客厅里。张丁元说,他看重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历史意义和背景”。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