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艺术博览会究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大卖场。北京或亚洲其他城市举办的艺博会主要聚集了亚洲一些国家的机构;巴塞尔艺博会汇聚的范围更广一点。有多深的水就有多大的鱼,博览会和藏家之间的关系就很像“鱼水”,至于哪个是鱼,哪个是水就很难说了。象在其表,功在其外。画廊来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但却没有什么收获,那下次谁还会来?博览会本身是很好打造的,无非就是有个足够大而有气派的场地,召集一些参展机构,造造声势,也就如此了。而让画廊来了,不空手而归;让藏家找到了心仪的作品,才是博览会生存的根本。这样吸引的藏家才能越来越多,吸引的高品位的画廊和艺术家也就越来越多,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道理很简单,但要孕育这样的良性循环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时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博览会虽然较之巴塞尔等博览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毕竟我们和他们有数十年年纪上的差距,巴塞尔艺博会今年是第42年,涉足当代艺术领域的也有30年的时间,历经两代人的收藏。它最先开始于现代艺术沙龙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扩大范围,纳入当代艺术作品,在近十年更是积极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博览会虽然被冠以艺术的光环,但归根结底也就是艺术品的展销会。而巴塞尔的成功我觉得是找到了良好的切入点并既定不移地坚持,就是巴塞尔艺博会不取悦于参展商,始终坚持有效地整合收藏家资源。和威尼斯双年展不一样,巴塞尔艺博会是要和市场直接挂钩的。威尼斯双年展似乎并不注重展览期间作品的销售,而是摆脱经济的干扰,大家凭着自己的兴趣,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说,威尼斯双年展是艺术的游乐场,那么巴塞尔艺博会就是艺术的竞技场了。对于收藏家来讲,在这里也真的能看到也能买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各个画廊、艺术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这20亿美元的角逐。可能只有艺博会才有实力对抗和阻击拍卖。参加这次艺博会的中国画廊和艺术机构有5家,北京的长征空间,麦勒画廊,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和广州的维他命空间。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等待中国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去抢占。
向巴博学习商业中的学术
艺术理论(或称为学术)与艺术经济就像是两条腿,少了一条或短了哪条,都走不快。但如果两条腿绑的过紧就变成蹦着走路了。巴塞尔似乎把两条腿分的很清楚,且平等相依。之前巴塞尔艺博会以“艺术卖场”而著称,不是个拥有专业水准的博览会。而后来其在艺术交易之外作出的创新和尝试,才是其越办越好、越办越大的原因。2000年开始设立的“艺术无限”单元使得因某些因素无缘巴塞尔的艺术家,通过与画廊互助的形式,租用非限制性空间,得以实现自己在巴塞尔的创作梦想,这一尝试延伸了原本以交易为重点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为大型雕塑、壁画、视频、装置等受限的艺术品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推动巴塞尔从商业走向专业。此外,“艺术宣言”、“艺术巴塞尔谈话和艺术沙龙”、“艺术游行”等环节从专业、学术和参与度等不同方位提升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高度。我想巴塞尔艺博会商业交易与艺术建设的明确划分,和相辅相成才是中国艺博会最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中国的艺博会商业和学术无规则地交缠在一起,很难看清是少了一条腿还是两条腿绑在了一起。学术和商业是当代艺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无妨在艺术巴塞尔上得到点启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的道理应该也差不多,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巴塞尔是个小城市,而在这座小城中却有30家私人和公立博物馆。巴塞尔市民家中都能看到近代大师的作品。城里的私人博物馆收藏着莫奈、毕加索、罗斯科等大家的画作,且这样的博物馆、艺术馆和画廊,巴塞尔有很多。巴塞尔是一个将艺术渗透到自己每一个细胞中的城市,是一座优雅的欧洲艺术之都,也正是小城这样的气质才孕育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艺术盛会。从年纪上来看,威尼斯双年展2011年是第54届,108岁;巴塞尔艺博会是第42届,42岁;而中国的当代艺博会最大的也还不到10岁,虽然出现过很多冠名为“双年展”或“三年展”的盛会,但夭折的居多,幸存下来的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很是让人欣慰。最重要的是要成长下去,这种成长不仅需要艺博会自身的成长冲动,更需要孕育它的艺术水土,就像巴塞尔小城孕育巴塞尔艺博会一样。传统艺术形式(如古玩、字画、瓷杂等)是中国化的,我们孕育的传统艺术氛围(无论是商业的还是学术的)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方面我们不需要国际舞台。而当代艺术是国际化的,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玩,是没有前景的。我们需要国际性的艺术家,更需要国际性的收藏家,我想只有当中国的收藏家开始成熟地收藏西方艺术作品的时候,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时候,至少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编辑:易小燕】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