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收藏富了谁
0条评论 2011-09-03 09:52:5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拍卖行、金融资本才是最大获利者

 

一位相熟的藏家最近对记者表示,他打算歇歇手做实业去了,因为“基本已经买不动了”。这道出了当下收藏市场的奇怪局面:这边厢,浩浩荡荡的新人如过江之鲫般加入队伍;那边厢,一些资深的玩家却选择了静观。一方面,艺术品在市场上不断创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激活了无数人如数年前股市一般的创富欲望;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假拍、拍假,以及哄抬价格,人造泡沫,却让市场雷区处处。文化繁荣的愿景人人期待,盛世收藏的口号听来美好,但未经准备,不加历练,带来的可能是一夜暴穷。社会的精神能量如果能被引导到正确的渠道上,将是文明之福,但如果它进入了单纯逐利的轨道,也会是文明之祸。那么,个人、机构、媒体、政府,在一波堪称狂潮的“收藏致富”神话中应当如何自处?本报将从本期开始推出连续报道,对收藏、拍卖市场中的一些乱象、迷局进行解读,目的无非想说: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从2010年4月底开始,《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的作者吴树,开始了为期约一年的暗访。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一系列的第三本书搜集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他希望将藏在当下“收藏热”背后的种种乱象揭示出来,尽可能让人们回归到传统意义上以重视文化内涵,看重赏玩情趣和个人兴味的收藏道路上去。在他看来,当下一切“向钱看”的这波收藏大潮,已经退变成为一场不计后果,以文化遗产生态的浩劫为代价的全民赌博。

 

有藏家称,近来每次大拍,都看到场里坐满了“新面孔”。这些来路不明的新进者“不惜钱”,往往叫出令人瞠目的价格。名义上的“全民收藏”是否真的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对精神层面的“大跃进”?中国真的已经发达到人人可以玩收藏的地步了吗?

 

拍卖市场刺激出“全民收藏”

 

暴富神话造成文化劫难

 

中国的收藏人口到底有多少?几乎不可能有确凿的数字。但从学者、协会、媒体和文化主管部门等各种渠道的估算来看,较保守的为数千万,多的认为超过一亿人。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搞收藏,遍及千家万户。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也是前所未闻。

 

这波收藏的“全民运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吴树认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拍卖市场成立之后。许多苦于致富无门的人们,从日渐发达的传媒上获知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在“谁富谁英雄,谁穷谁狗熊”的心态趋势下,不断地汇入收藏交易的大军。以文物收藏为例,一开始很多人是到民间收现成的、传世的东西,渐渐地这些东西收完了,盗墓之风随之兴起,于是“全民收藏”进入了恶性循环。到了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款“鬼谷下山”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标志着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到来,从此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加上以苏富比、佳士得等为代表的西方拍卖公司进一步刺激,收藏群体也迅速跨入了“亿人时代”。

 

吴树称,近年这一波的收藏井喷,并非中国内部的文化需求驱动,而是“被外部风气推动控制了”,绝大多数新加入的人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赚钱,就是暴利”。因此它不但没有带来中华文化的跃升,反而造成了一场文化劫难。其直接后果有二:一是勤劳致富被一夜暴富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被为了发财不顾一切取代。二是让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根据国家文物局2005年的统计,中国被盗墓葬达20万座,“十墓九空”在考古界中几乎已是口头禅,“盗墓古来就有,但远远没有这么多”,吴树说,“现在的需求太大了,就算8000万收藏者,一个人收藏6件东西不为过吧,那就是将近5亿件东西,要挖多少墓才够?”他认为,这不是“全民收藏”,而是“全民收藏运动”,“这场运动一无是处。”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