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已经创建或者酝酿着文交所,文交所发行的资产包中很多也和当代艺术相关,比如上海文交所发行的黄钢资产包,成都文交所的钟飙资产包等等。您怎么看当代艺术家“上市”?
冷 林:作为一个资产包上市发行,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件新鲜事情。在一定的资产下,如果有很多人愿意去交易的话,我觉得也是一件挺新鲜、挺有意思的事情。但这仅仅止于交易,其结果好像不是很清楚。因为艺术市场应该是鉴于作品的收藏。我更感兴趣的是,在交易的最后,谁拥有了这些作品。这个拥有是过程中的拥有,而且拥有的是一种品位和素养。我觉得艺术品作为资产包上市确实有点像股票交易,但我最感兴趣的是,艺术品打了包后的最终拥有者是谁,这个更有魅力,我想知道结果。这也是经营艺术产品的规则。
记者:您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后,艺术品鉴定评估诚信体系该如何建立?
冷 林:这不是一两句话或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时间,需要建立起一个权威的体系,需要评论家的评判,需要艺术品竞争的体系,需要办杂志,需要有人做研究,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起来的。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确实有点脱节,现在我们需要的还是基础工作的建立,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记者:2008年的经济危机,很多人热议当代艺术品市场不过是一场风险投资游戏。从前几天文交所的交易记录来看,艺术品的成交额同样呈不断下滑的趋势,大家发出同样的质疑。您如何看待大家质疑的风险游戏一说?
冷 林:我经历的时间比较长一些。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的艺术市场影响不大,因为08年之前的10年,中国几乎是没有艺术市场的。2000年后开始有市场,所以新生事物是好的,就算再差,也比以前好。而艺术本身而言,我们应该尝试在中国培养一些真正热爱它的人,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它,中国发展之后,我们应该让艺术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记者:像私募基金、艺术品证券交易等艺术品交易形式,虽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涉及到一种投资模式,但它确实是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关注。那画廊在培养潜在艺术爱好群体或者在艺术产业的推动上有什么措施?
冷 林:这些现象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画廊的进步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画廊有一定的功能,但它的功能还是有限的。您所提到的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像媒体也有很多功能,拍卖行也有这些东西。从私募基金的角度来讲,艺术品是可以投资的。可是为什么可以投资,是因为艺术品有市场。而对于整个艺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去建立一个是客观权威的系统,这个评价体系不只与市场有关,还涉及到很多专业的知识和内容。
记者:佩斯北京空间一直都在坚持做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去年8月份也曾举办过大型回顾展《伟大的表演》。那画廊在当下艺术品金融化的环境下,从展览、画廊经营角度上会不会有所调整?
冷 林:艺术品金融化表明市场对艺术品的承认,这有非常正面的作用。画廊在中国有不同的责任,很多东西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美术馆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美术馆对先锋艺术家的探索与挖掘很多时候还需要资金的回报,对公众的传播功能也不是非常明显,所以画廊就多少要担负起这些社会责任。专业的画廊当然是更专注于市场和销售层面。但目前阶段,中国画廊还是比较多元的,在这种多元的情况下我们会制定各种适合画廊发展的方式。画廊不仅有个展,也会有群展,像去年的《伟大的表演》具有回顾的性质,因为这些艺术已有十几年的实验历史。这些展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艺术的发展以及在今天的环境里,让我们思考这个行为的意义是什么,也能够促进行业的内部去思索、去讨论、去发展。发展就是在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新的东西,不是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张晓刚说过一句话:过去就是未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为什么总是有一些艺术家在争论,因为他们想要在未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更为开放的视野,从更多的角度看到过去的一些艺术成果。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