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本届ShContemporary来讲,要说“热点”版块的艺术家“不成熟”或“年轻”,显然更不恰当。因为“首届展览”版块,推出的是“2010-2011年举办首次个展”的“最新和最不为人知的”亚太艺术家。但从现场实际参展的艺术家来看,称这些艺术家为“东南亚”而非“亚太”艺术家,似乎更为精准。
“影像室”和“探索”作为两个版块,光听名字的话或许会感觉分量很足。可惜展览现场并非如此。不细心的人可能不知道有“影像室”这个单元。而“探索”,不知道是语言翻译的误差还是标题命名的问题,实际所指只是“一个收集当代东南亚艺术实践和发展的资源和资料的试验性项目”,如英语标题所言,这是一个“Search Project”,既不像文献展,也不像google的网上博物馆项目,的确很“试验性”。不过即便是“文献展”,对于希望达成成交的画廊主来说,恐怕作用也不大,不然卡塞尔文献展也可以打造成一个画廊博览会。
本届ShContemporary最有意思的版块可能是摄影版块。“亚太区摄影奖”专为这个版块设立,Olivo Barbieri (艺术家)、Cristopher Phillips(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Emma Reeves (来自伦敦与纽约的摄影编辑和策展人)、叶晓薇(周末画报主编),以及Arthub 亚洲的Defne Ayas组成的评审团,将评出一位获“亚太区摄影奖”的艺术家,奖金5000欧元。此外,展览的最后一天(9月10日),组委会还将在外滩M on the Bund举办一个题为“摄影资讯——新的一代: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炼金术”(Photography Update:The New Generation. Alchemists in the Last and Next Decade)的摄影论坛。如此推重摄影,与新任本届ShContemporary的意大利总监Massimo Torrigiani无疑有很大关系。Torrigiani现在仍是《Fantom》杂志的负责人,而这本杂志是一本摄影季刊。在其他场合无论怎么强调摄影的价值,也许都不过分。但对一个综合艺博会来说,如此强调摄影版块,以至于“热点”这样的主题版块在势头上也略显单薄,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至少许多观众到现在也没明白,这届艺博会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除了这些内容版块外,本届ShContemporary还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是,有28家民营美术馆组成联盟,作为展示机构集体亮相。遗憾的是这一点在本届ShContemporary的对外宣传中,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旧瓶装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
自2007年创办的ShContemporary,今年已行至第五届;然而对Torrigiani来讲,今年只是他的第一届。或许出于这个原因,VIP预展现场的观众热情,较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在本站记者的采访中,当场就有参展商抱怨没什么正点的人过来,当然更多的抱怨是针对场地设施和服务质量的糟糕。一些人开始大讲港台艺博会的服务水平高,甚至有圈内的专业人士在微博上开骂。种种不满的情绪,让人很难认同本届ShContemporary是“后来居上”;如果最终的成交量也没达标,不知道Torrigiani先生会不会真的如他先去在媒体面前说的,“卖得不好,我将下课”。
时至今日,ShContemporary已经是一个不算新的瓶子,上几任酿酒的主帅出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新主帅一方面需要给主办方博洛尼亚(Bologna Fiere)经济回报,一方面要灵活面对中国未必复杂但极其微妙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还要挖空心思般在艺术专业方面寻求突破口并接受艺术专业人士的各种要求和批评,其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艺博会扩大一圈,联想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国所出现过的各种状况,包括尤伦斯本人以及萨奇、希克等“老外”对中国艺术界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说,中国艺术品这盘菜好吃但并不好做。新晋的Torrigiani借助ShContemporary这个看似很酷的酒瓶,到底能装进什么美酒呢?我们不要看“东南亚”、“亚太”、“欧美藏家”、“本土化策略”、“摄影”这些跟展览主题挂钩的字眼,因为这些都只不过是贴在酒瓶上的标签而已。
围绕ShContemporary的话题当然不止于展会本身。由展会所呈现出的艺术状态,对真正关心艺术的人来说,可能才是重要的话题。不管展会本身的操作状况如何,它总能反馈出一些艺术状态。所以对于Torrigiani,我们应该感谢他能够接手ShContemporary这个酒瓶。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