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金风起云涌
艺术金融化成为发展趋势,艺术投资基金也异常火爆,成为当前市场最关注的热点。2007年,民生银行与邦文投资公司首先推出国内首支“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艺术投资开始纳入金融领域。投资者可借助理财产品的渠道,分享艺术品升值的收益。
近两年,私募、股权、信托等名目繁多的艺术基金陆续出现。除邦文陆续推出与中融信托渤海银行的集合信托基金,以及与华西集团合作的私募股权基金之外,2010年7月,泰瑞艺术基金“红珊瑚二期”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德美艺嘉也发行两款基金产品。目前国内市场公开发行的艺术品基金已有十几家。循此发展态势,未来艺术基金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
离奇的文交所现象
文交所,性质类似于证劵交易所,是将艺术品作为资本,再进行份额化与证券化,也就是将艺术品整合成一个资产包,折合成均等份额,形成标准化交易方式。然后采取集中竞价或者标准化合约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转让、连续进行交易。艺术品证券化降低了艺术品投资门槛,给了普通人投资艺术品的机会,是一种艺术品金融的创新产品。
随着天津文交所推出产品以来, 文交所总数已突破二十家。但天津文交所离奇的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文交所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艺术品资产包总量偏小,容易被资本操纵炒作;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严重背离;退市机制不完善;艺术品不具备价值成长性,交易价格的依据难确定等问题,使这种份额交易面临巨大风险。这种暴涨暴跌的行情背后,是巨大投资风险。
资本对艺术生态的影响
随着资本进入,资本追逐利益的特性有时会侵蚀艺术,使商业绑架了艺术。资金介入是件好事,但必须避免学术展览沦为资本牺牲品。在以商业和资本为核心的艺术市场体系中,艺术家很容易成为只是艺术产业的生产者,而不是“唯一性”的创造者。艺术家的意义只是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资本打造了一个产业世界,而不是精神乌托邦。大量代理机构千方百计地把空洞、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打造成所谓艺术品,推向市场。在文化产业垄断下,艺术家个性被彻底商业化和标准化。产业吞噬了有些个体艺术家,让他们渴望商业成功的梦想替代了艺术坚持。因此,要避免过度资本化使艺术商业化,最终抹煞了艺术品终极艺术价值的现象。
市场秩序与规范问题
因金融化刚起步,所以包括财产登记、税收等基础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规范。另外,艺术品作为资产,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鉴定和估值。目前艺术品鉴定体系混乱,也没有公认的权威机构对艺术品真假进行鉴别,这是制约艺术品金融化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艺术市场市场秩序与规范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良好资本赖以生存的空间会受到局限。
学术与批评缺位的问题
艺术品作为理财产品有着两重判断:一是偏于学术性的价值评估,二是偏重于市场性的价格判断。所有投资者都知道,更重要的判断还是学术。所以专家学者应该多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提供给市场,美术史论家需多谈艺术家的历史定位与美学价值。在投资热潮中,市场太需要深入浅出又公正独立的艺术批评。但目前的问题是,批评系统的学术判断的严重缺位,让市场无所适从,造就了目前艺术市场资本话语权独大的畸形现象。
【编辑:颜媛媛】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