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
2011年11月21日下午2点,讲座《中国雕版印刷—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室F1-109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扬州的文化学者,曾任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扬州艺术文化学校校长,现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誉主任管世俊先生。同时在座的还有陈义时、李江民两位大师,三位老师和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管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即“什么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的一种特殊技艺”。 接着,管先生为大家播放了一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项目申报片,以使大家更形象、完整地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基本情况。
管先生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渊源问题;二是从技艺的角度上来探索雕版印刷术的衍化史;三是雕版印刷术与扬州的关系。
在谈及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源头问题时,管先生提到目前关于雕版印刷术起源时间的几个判断:大约公元1400-1600年间即东晋后,隋以前;唐代中期,以1900年于敦煌藏经阁发现的唐咸通九年,由王阶出资刊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实物见证。管先生个人认为以目前能见到的实物遗存《金刚经》为判断标准未免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管先生赞成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他的著作《少室山房笔丛》中关于雕版印刷术渊源的观点:“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管先生指出这是迄今为止研究雕版印刷起源最科学的依据之一。由此推断,雕版印刷技艺的出现至迟应在隋代,或者更早的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在具体介绍了雕版印刷术如何“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之后,管先生进一步阐释了雕版印刷术在清代的发展,他谈到清代的雕版印刷在传统的技艺方面并没有新的突破,但是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印刷品的普及率也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因此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渊源可以概括为“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
第二方面,关于雕版印刷术的技艺角度,管先生谈到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他从雕版印刷术与篆刻技艺、捶拓技术、传统木雕、印花技艺、绘画艺术这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情况。
管先生指出在各种金属器皿上雕刻或铸造文字图案,于是便出现了金文,这是手工雕刻史上的一次飞跃。用捶拓的方法将刻成阳文反字的书版印在纸上,雕版印刷便形成了。木雕为雕版印刷和木刻年画提供了技术支持,后者原来是木雕中的一个种类,后因其发展变化而分离出去,独立成篇。凸版印花与雕版印刷的方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涂料和被印物,二者在技艺上互相融合与借鉴。在谈到雕版印刷与绘画艺术在技艺上的关系时,管先生提到了饾版印刷,他谈到饾版印刷是将雕版印刷技艺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也可称为雕版印刷术的一种杰出创新。
在谈到第三个方面即雕版印刷术和扬州的关系时,管先生从历史和当今雕版技术传承保护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扬州何以能成为雕版印刷术发展的主体,与其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宗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扬州对于雕版印刷术的保护工作还有很多,这些措施都有力推动了传承与保护工作。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