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作品《易经》
“尺度”的诠释
丈量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源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的行为艺术,从一开始就没能与争议划清干系,而“尺度”一词则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恰恰就是“人类的尺度”。“事实上,这个‘尺度’所丈量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此,乔纳斯·斯坦普指出,行为艺术通常将自己与其见证者置于同一物理层面,让实现作品的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没有分隔。“基本上,‘人类的尺度’就是产生共鸣的可能性。那些亲身体验一个行为艺术作品的人们获得了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的机会,因为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而且就在他们面前,跟他们在同一层面并贴近他们。”
接下来,来自中外18个国家的玛丽莲·阿瑟姆、朱利安·布兰恩和黄锐等30位知名当代艺术家,除了在小洲村礼堂及户外空间相继带来数十场行为艺术,还将在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进行多个学术讲座,让公众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与艺术进行“对话”。
人物
黄锐:行为艺术应是能与公众直接交流的活跃方式
黄锐,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星星画会”等多个前卫艺术团体及北京798艺术空间的发起人。黄锐的创作通过讽刺现实与历史,涉足摄影、版画、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不同领域,反映出艺术家对社会参与的高度关注。
记者:如此高规格的行为艺术节在国内并不多见,你觉得行为艺术在今天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现状?
黄锐:那是一个不伦不类、不死不活的状态。首先,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尊重乃至破坏艺术创造的现象,导致行为艺术逃离不了被边缘化的宿命;其次,行为艺术作品良莠不齐,当前有很多在做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为了功利而把这一现代艺术形态变成了吸引眼球的手段。
记者:你个人对行为艺术又有着怎样的一个衡量标准?
黄锐:我从不宣称自己是一个行为艺术家。我做行为艺术,更多是把它当作艺术创造的一个语言、一种载体,同样它还可以延伸变成装置、录像等其他形式存在。如果非要给之一个衡量标准,那么好的行为艺术,就应该是把艺术家对历史环境和当下问题的一种思考,变成纪实性的、能够与公众直接交流的活跃方式。
记者:在这次的对话中,你觉得中外行为艺术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
黄锐:今天早已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大家并不存在着太大的区别。只能说因为欧美的艺术环境、交流的平台与机会都非常丰富,像这次参展的很多外国艺术家就曾参与过很多行为艺术节的策划工作,而国内艺术家则很缺乏这样的经验和条件。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