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网络研讨会的发起者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0条评论 2011-12-20 11:43:36 来源:当代艺术 作者:吴楠楠

建筑朝圣之旅

 

除了在公司产品设计上极尽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可能性,维特拉公司还在工业园区内的所有建筑物上下足了功夫,使之成为活生生的设计典范。尽管在巴塞尔地区肯定不缺乏引人注目的当代建筑,但近些年来,该地区最吸引人,且在国际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地方,是维特拉公司的工厂园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公司董事长罗夫-费赫尔鲍姆邀请了一批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们如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安藤忠雄(Tadao Ando)、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尼古拉斯-格林萧(Nicholas Grimshaw)、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赫尔佐格和德默隆(Herzog & de Meuron)先后在园区内完成了他们不同凡响的建筑设计,而更是因为这些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作品,以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呈现方式聚集在工厂园区相对紧凑的空间里。难怪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维特拉工厂园区会成为全世界建筑设计爱好者心目中的麦加圣地。为了满足广大公众对园区建筑的兴趣,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日常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们提供多种语言的建筑之旅导游服务。

 

在1981年的一场大火后,维特拉公司开始对其园区内的建筑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规划。园区的重建工作从委托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林萧设计一座新的工厂大楼开始。他所设计的高科技建筑被视为维特拉这样追求技术卓越的企业的代名词。第一个建筑完成后,尼古拉斯-格林萧又被委派为整个维特拉园区做总体规划。当时,关于“企业识别结构体系”的想法为人们所质疑。尽管如此,1984年,由克拉斯-奥尔登堡(ClaesOldenburg) 和库斯杰-范-布鲁根(Coosje van Bruggen)设计的雕塑《平衡工具》还是建造完成。它就像一个引爆器触发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即:刻意对比的建筑之间,相互形成反差,这不仅使整个场区充满生命力,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识别体系。秉承这个想法,维特拉后来又委托不同的建筑师分别为每个建设项目进行设计。

 

瑞士著名的建筑师组合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设计者)的维特拉沙发床工坊(Vitrahaus & Lounge Chair Atelier)是园区内的最新作品,完成于2010年2月。这是一栋五层建筑,在一条蜿蜒小路的尽头,也是园区内的最高点。整栋建筑犹如孩童随意搭起的积木,每层的朝向都略微不同,而积木的一端总是整面墙的透明玻璃。每当夜幕降临,积木里亮起黄色的灯光,将其中的陈列照亮,从外面看去真如同一个个魔法屋,而我们都是误入的巨人,希望拿起积木来摇一摇,看看这些通透小盒子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再往前就是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由塔尖、坡道和立方体组成的极富建筑语言表现力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建于1989年,这也是这位加里佛尼亚建筑师在欧洲所完成的第一个建筑作品。盖里被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他擅长打破对称美和现代艺术的界限、违反物理学定律的失衡造形、展现视觉冲突与连贯的几何弧度,运用奇特的建筑素材 (航天飞机外舱的钛金属材质),营造出动感与美感兼具的公共空间。盖里的建筑似乎会舞蹈,这种前卫而几近叛逆的建筑风格,为他赢得“建筑界的编舞师”的封号。而这件博物馆作品就充分展现了盖里的风格美学,它有大大小小多个形状不一的白色建筑模块构成,如同一篇抑扬顿挫的诗歌,与维特拉沙发床工坊一黑一白,遥相辉映。

 

顺着盖里的作品继续往前,就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会议室。同样,这也是这位日本建筑师在欧洲的第一个作品。会议室的形式极其低调:建筑的大部分都半埋入地下,建筑材料也极简单,从外表看甚至不会让人将它与明亮高端的会议室联系在一起,但建筑的空间的布置和细节却非常细腻,彰显出日式的东方哲学的内敛与精致,与周边两端高调和张扬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符合了维特拉园区希望通过建筑物的对比来营造的独特企业识别系统的思路。

 

顺着会议室向前,即是由伦敦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消防站。这也是建筑之旅的一个重点。必须强调的是,这个鲜明的结构主义的建筑是扎哈那些纸上项目第一次真正地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是终结了其“纸上建筑师”称号的首发之作。她大胆地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她是一位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她的建筑的每个角落虽然看似让人意想不到,但其实都是和谐地构成空间,适应当地景观特殊性的有效部分。扎哈除了是一位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多方位发展的设计师,还是一位艺术家,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了大型绘画回顾展。

 

在园区的建筑发展过程中,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所设计的极其简约似乎只是用砖铺就的生产大楼也是一个亮点,他把这个生产大楼与邻近的一个大楼用一个可升降的桥式的屋顶结构联结在一起。除此以外,园区里还有两个不得不提及的建筑,一个是由美国建筑师李察得-巴克明斯特-福勒(Richard BuckminsterFuller)设计的圆顶形帐篷结构的建筑,另一个是由法国建筑师让-普鲁佛设计的一个小型的加油站。

 

从盖里到扎哈再到安藤忠雄,与维特拉合作过的建筑师几乎都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这足以见证维特拉董事长罗夫的过人眼力,因为这几位建筑大师都是在维特拉完成作品之后的几年中获得了这项至高的荣誉。同时,这些非凡的大师作品即冲突又和谐的伫立于维特拉工厂园区,直接而有力地传达了维特拉作为家具设计制造商的创新开放的设计理念,着实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投资规划。

 

 


【编辑:冯漫雨】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