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艺术青年与铤而走险的画廊主
0条评论 2012-03-21 10:09:33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詹宏静

画廊主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也是如此。很多画廊主们大多会选择在艺术造诣上相对成熟的艺术家,一是画廊作为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载体,需要经费支撑;二是代理作品往往比“包养”艺术家省事的多,“过遍手”的经营模式更像是在扮演着中介公司的角色。正所谓,你有你的过法,我有我的活法。早先798里的很多画廊,都采取“包养”艺术家的模式经营,那时画廊的体制尚未健全,很多画廊主也在摸索中完善经营状况。后大多因与艺术家分成等经济问题分道扬镳,毕竟这不是仅凭“短、平、快”,就能立马获利的营生。

 

很多热爱艺术的小青年儿,毕业后梦想着不久的将来在艺术圈儿也有个立足之地。可现实往往不能如此,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耐得住寂寞,还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灵感不是想有就有创作也要根据作品大小,材料需求另加外界因素组成,所有的一切都要有充足的时间来支配。当别人在有条不紊的毕业后顺利参加工作,或多或少给家里带来些收入的同时。看着父母为你盲目的操劳,多少会有些不忍。每每将自尊心顶在头上的我们,也不会在继续无耻的肯老。这时对于刚毕业的艺术生,考验他们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执着还有现实的残酷。

 

只为艺术 不为钱

 

我们常听“无商不奸”,长久以来的心理暗示,或多或少都会让我们对从商者有些戒备。难道天上掉馅饼的事儿真的存在?我也开始质疑了。1995年伍劲开始做起了“倒爷”,那时他用一个月仅有的几千块工资,全部用来买一幅作品。他经手过很多目前在当代艺术中一流艺术家的作品像曾梵志、刘晓东,他也不曾想到当年的艺术作品会暴涨上千倍,早知今日当年的那些作品他也会保留至今。可在他心里那些也仅限于对钱的需求,他的乐趣并不在此。我猜他更喜欢当“伯乐”的感觉,多重身份的复杂不是只限于“伯乐”的帽子。17年的倒买倒卖让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如何选择潜力股”的经验。他开始渐渐转战,更多的经历放在发掘有艺术天分的年轻艺术家的身上。把从一流艺术家作品赚来的钱,投资在他们身上。或许正因为“自己不能坐在画布前,借用别人的手画画也挺好!”使他体会到艺术毕业生刚出道时的困苦,才让他更加深切的清楚,在迷茫中的年轻艺术家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迷了路的小孩儿,需要回城的车票,也需要在人生岔路口上为他指路的那个人,他称这是“天使投资”。任何一个了解艺术行业的人都明白,从发现年轻艺术家到他成为艺术圈儿被认可的真正艺术家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少说几年多说就没谱了。

 

“毕业季” 捞金经

 

对于刚毕业的艺术生,他们的艺术道路才刚刚开始,往往“毕业季”来临,画廊会发现哪些人是他们看好的,但顺利签约的也就那么几个。很多画廊和艺术品经纪人呈观望状态的实属大多数,一是,学生时代习作较多,实力虽一眼能望出,但原创作品题材、卖相、及艺术观念,都是直接影响作品成交率至关重要的因素。二是,年轻艺术家风格尚未确定成熟,作品不成体系,新的艺术作品的形成有待艺术价值和艺术市场的考量。这些作品价格大约都在1—3万之间,作品风险也稍大些,毕竟能成为一流艺术家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胆儿大的画廊主们不多,虽说经验十足,这其中的风险也不比炒股低,很多画廊则采取了保守的经营模式,因为大多数画廊还是以商业经营为主,赚钱才是最主要的营生,话又说回来了谁不想在这大好的时代捞上一笔呢?
 

 


【编辑:曹茂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