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我们是谁?”系列群展于2012年3月31日至2012年6月25日在北京、重庆、杭州、长沙、郑州、烟台等地的十家美术馆和画廊陆续开幕、展示。此次群展由十个展览组成:墨之迷局、墨之奇观、墨眩、墨问、看墨之道、观墨有景、水墨-谷雨、水墨-青花、墨敛、墨蕴。
该系列展览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冯斌教授任总学术主持,李飒任总策划,王海涛任学术总监、孙浩、张丹、张英剑、王文娟、王犁、沈莹、石劲松、李东军共同策划的完成的,旨在探讨在新的国际语境下中国所面临的“文化身份”的问题。
2011年9月24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展览。该展览意味着正式宣告了后现代主义已经终结。后现代主义(以1964年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布里洛肥皂盒》为标志)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占据着全球艺术的绝对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应该是最近数十年来艺术史上最重大的艺术事件,这一切何以发生?后现代主义的终结,正是世界格局转变的结果。换句话说,正是全球化的后果所带来的历史的变局——新兴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中心向东转移、美国作为一个帝国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后美国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死亡。
后现代主义的终结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艺术的终结”——“全球艺术美国化”正在走向终结,后现代主义不能再作为全球当代艺术唯一的评定标准了。对中国而言,我们所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和挑战是:我们是谁?我们在文化上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
不只是我们,过去数十年来全世界的艺术(包括欧洲艺术)同样处在美国式的、切断历史的、消费文化的统治之下,这一点欧洲的思想家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45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意大利“超前卫”艺术的推动者奥利瓦认为:“不要用全球化的观点来使全球处于同一性,而是要尊重每个国家的艺术根源,……每个国家都有艺术,我们要打破美国绝对化的全球主义在艺术上的有害统治。……我特别推崇文化多元主义,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身份”。
“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因为在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承载,使其对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整个这次群展,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一个关于“水墨”问题的讨论展,让不同的艺术家在历史的转变之际通过不同的作品来阐述他们“后现代主义终结”的历史格局下对“水墨”不同的理解,充分展现不同理解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以及共存的格局,这将有助于梳理“水墨”当下历史环境中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准备。在“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的格局中,“水墨”除了拥有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价值,也应该是包容性、多元化、国际化和当代性的。
【相关资讯】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