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中国艺术品买家多二三流富豪
0条评论 2012-06-07 11:15:11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林逸鹏

中国艺术品买家

多为二三流富豪

 

虽然中国已经有一支庞大的收藏大军,但在采访这个行业的各色人物时,却没人说得出中国有谁能真正称得上是“大收藏家”。

 

“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最低的标准就是一代人不卖,卖的话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现在很多所谓收藏家就是个商人,买来很快就卖了,这不能算收藏家。”收藏家马未都说。

 

上海长乐集团董事长李建忠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收藏家。1980年代,他凭兴趣开始收藏各种老物件。在他古色古香的1872会所(由其所收藏的清朝的一所徽派民居改造),有第一代“爱迪生”老唱机,样式古朴大方的第一代西门子冰箱,明代的石狮子。1990年代,他开始收藏字画。“收藏实际上是很享受过程的。”李回忆说,拍卖前要参加预展,会约很多行家、朋友一起去看,大家一起交流字画的背景、艺术家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判断真伪。“到手也好,失去也好,都很享受的。因为你记忆里有这样一段。到手的会自己慢慢把玩,不到手的会一直惦记着它。”

 

像李建忠这么有“古典范儿”的收藏,已很少见。现在他有不少身价不菲的朋友都在做收藏,“都是派手下的一个经理去参加拍卖,回来拿个清单看一眼是什么就收起来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藏品品质很有问题,“东西是收了一屋子,就是用我的水准去看,觉得很多是有问题的。”

 

几年前,李建忠就很少参加艺术品拍卖了。“1990年代很好的字画也就几十万,现在动不动就是千万,你还怎么买?”每一次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以及艺术品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参与人群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代,活跃在中国收藏市场的,主要是港台商人。“因为价格便宜,他们是一车一车地买。”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说,江浙一带做实业的企业和很多做股票的人也是主要买家。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一批海外买家销声匿迹。从1997年到2002年,艺术品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价格和每年成交额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这几年买家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内地的买家逐渐取代海外的买家,成为主力。”董国强说,很多房地产富豪都是那个时候进入市场的。“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价格突然爆发,与买家的结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从2005年起,马未都感觉到自己在拍卖市场已经“玩不转、买不起了”。资本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在2009年形成一道不可逆转的分水岭。2009年保利春拍,刘益谦1.69亿拍得的《十八应真图卷》,直接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带进“亿元”时代。高品质的收藏彻底地成为财富金字塔顶上的人才玩得起的游戏。“就像是鲨鱼和鲸鱼们在海面上把猎物分了,海鸥盘旋着下来拣点剩下的。”马未都说,很多像他这样的人都成了“海鸥”。

 

马未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乃至华人圈子里最一流的富豪都不做收藏,做收藏的都是二流的。”他讲了1996年的一件往事:李嘉诚在马未都的家里看中了一副明代的、用象牙做的象棋,市价四万,马未都主动打了六折,李嘉诚依旧砍价。“最后我说可以送给您,但是价格不能再低了。他才买走了。”而在国外,做收藏的都是一流的富豪。马未都第一次在美国西雅图博物馆见到比尔·盖茨的继母时大吃一惊,“金发碧眼,一口流利的中文,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学的中文,是中国陶瓷方面的专家。”西雅图博物馆因为比尔·盖茨基金会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

 

“公平讲,这不能怪中国的企业家。”上海震旦博物馆总经理赖任辰认为,这些国外企业家从小就看博物馆、美术馆长大的,本来就有这个素养。而且国外有很完整的艺术品交易机制,上中下游的机制也是完整的,得到的信息比较全面。“所以当一个有钱人要做这件事情,很快就有专家来协助他。”赖任辰说,在中国,“企业家就算要收藏其实也是很孤单的。”事实上,企业家做收藏不但孤单,而且需要胆量。一般人根本不敢涉足,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欺诈、深不见底的市场,一张画就能让人倾家荡产。但这又是一个“没有骗子就不存在的市场”,且古今中外都如此。

 

一得之见

艺市乱象源自

艺术家操守缺失

 

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大好的局面使艺术市场更加火热,艺术品的收藏已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行为,对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局面对画家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有了经济的支撑,画家就能更好地安心创作、持之以恒,有利于促进大量体现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产生,但前提是艺术市场必须走上长期良性发展的轨道。

 

艺术品走出象牙塔进入市场后,必然和金钱捆绑在一起,金钱是“魔鬼”和“天使”的混合体,在这个强大驱动力的催化下,加上国人长期在贫困中恐惧度日的历史,目前“魔鬼”的力量似乎大于“天使”的力量。艺术市场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艺术品交易的方式和手段可谓纷繁复杂,渠道多种多样,有拍卖、展销、私下收藏等多种方式,更有许多令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可谓无奇不有。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一些画家时常用各种低劣、乃至庸俗至极的手段做广告:有通过虚假拍卖哄抬画价的,有采取叫卖狗皮膏药似的、以令人捧腹的“猫王”、“狗王”、“鸡王”、“马王”做招牌的,还有利用民众官本位的民族劣根性,通过各种手段接近高官并与之合影,然后用这些照片到处招摇撞骗、抬高画价的……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有些已经施展到令人惊诧和发指的程度。“画外功”的才能遥遥领先于画内功,尽管在艺术上无才可施,污染行业风气上却奇招迭出,让艺术市场妖魔化。

 

在这种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艺术作品水品的低劣。

 

一旦由金钱来主导、裁判艺术品的优劣,必然使金钱发挥“魔鬼”的特性,导致艺术家创作水平日趋低下,收藏者蒙受损失,形成彼此伤害的恶性循环局面。在中国画领域,一些画家以“捞钱”为最终目的,艺术在他们心目中沦为纯粹的商品。为了有一个让人们喜欢的“卖相”,部分画家迎合世俗口味,还美其名曰“喜闻乐见”。结果是大量作品鲜有创意:临摹传统模式、复制流行样式、东拼西凑时尚符号,导致审美品位日趋低下。为了增加产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抄袭古人、他人,重复自我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更有甚者,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多幅画同时画。即使在标榜“前卫”的当代艺术中,也同样有许多不负责任的作品。一味地模仿成功画家的语言模式,或想尽办法迎合洋人的收藏口味,而不去思考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在那类画家的笔下,艺术的尊严在金钱面前早已是一个可以被随时扒光衣服的妓女。

 

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国民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干扰、运作机制不规范、收藏群体鉴赏水平不高、美术评论浮夸……但作为制造艺术市场产品的画家应该负主要责任,并且无可推卸。源头出了问题,其余的混乱和不足都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在金钱的诱惑下,劣质作品充斥于世,从产生劣质作品的原因来探究,其根源是艺术家的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退化。

 


【编辑:成小卫】

编辑:成小卫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