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片
乌兰布统的夏天
王磊夫,祖籍江苏常熟,1941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风景油画家,早年加入北京油画研究会和北京美术家协会。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创作以中国北方为背景的风景油画。历时三十余载,足迹遍及大小兴安岭、内蒙古草原、燕山地区、西到天山,以及阿尔泰地区,其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貌,运用印象派的外光色彩,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
印象主义自19世纪产生以来,对世界艺术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对于中国油画艺术的影响从来没有因社会的变迁和历史情境的转换而停止。几代中国油画家在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不断探索印象主义中国化道路。王磊夫先生早在《燕山的春天》(油画,1978年)所表现的外光色彩,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风景油画的一代画风。画中表现出来的印象主义风格为他今后的艺术历程做出了重要铺垫。因此,承接印象主义在中国继续发展的重任,决定了他在中国油画风景画坛的艺术道路。而他油画笔端的色彩,引领了印象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王磊夫的风景油画作品启示着我们:印象主义在中国。
没有光线,人们是看不见世界的,没有色彩,人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在印象主义画家眼中,自然景物的明暗关系都是带有鲜明的冷暖对比,通过描绘光线和色彩效果来传达对生活的美感。如果失去光色效果,油画便失去了独立的艺术语言。印象主义绘画在色彩与形体、画面与内涵两个方面,还远没有达到融合与完美的高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王磊夫早年在对印象主义绘画的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印象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在其50年的艺术生涯中,以北方风景作为描绘对象而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特别是以兴安岭,克什克腾,燕山和阿勒泰地区为背景,创作了如《燕山的春天》、《坝上草原之午》、《乌兰布统的冬天》、《北方的傍晚》、《金色的白哈巴》和《喀纳斯湖》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印象主义风景油画家的追求。王磊夫稳重的画风和对北方风景的情有独钟,能够从平凡的景色中挖掘出其内在的艺术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微妙变化、对景色的强烈感受,通过融入中国元素转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在作品中。
王磊夫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他对景物在不同时间,光线和天气下的不同瞬间变化的精准捕捉,是物象瞬息变化的精确再现。王磊夫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了物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象融入光色之中,他让人们在放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体悟到时空中光与色的结构,体悟到自然世界隐藏在色彩迷离下的运动感和充沛的活力和张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创新往往伴随着对以往艺术形式的“质疑”和“否定”,以及具有冒险性的超越。印象派画家是这样,中国油画家发展印象主义也不例外。印象主义画家追求反映自然的真实面貌,描绘印象中真实的一草一木,竭尽“印象”。而王磊夫则认为,任何真实都是人们思想影响下的“真实”,在光的照耀下没有绝对的色彩,随着时间变化,光源变化,物体的面貌都在不停地变化。如何表现这种真实,这需要选出所要表达的时刻,捕捉到那一时刻的韵味和意境,艺术从追求外在真实,过渡到画家在艺术思想选择下的真实,“选择”就决定了中外油画家的不同,也就为“意境”提供了可能。
王磊夫始终将创作热情和民族情感倾注在印象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探索上,在印象主义光色表现中呈现中国元素的绘画语言,使他成为印象主义中国化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中国人之所以认同印象主义绘画,是因为它是忠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其真实而鲜活的色彩美感,吻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且印象主义油画活泼的笔法,与中国画写意的豪放笔法有着太多的共通性。王磊夫的作品说明,好的艺术作品产生于眼睛的直观感受,当画家独立地面对人与自然体会直觉,通过印象与意境体会主题与表现时,作品就产生了。
王磊夫的油画作品,印证了印象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他对中国北方风景的描绘用的不仅是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同样还有感情色,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冷与暧”的“知白守黑”,“似与不似”的写实与写意,印象与表现的意境和情感。王磊夫的作品是真实的中国印象主义风景油画家的作品。
【编辑:刘建英】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