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的力量”
0条评论 2012-08-23 10:24:0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高素娜

世界气候难民营 黑尔曼·尤瑟夫·哈克

世界气候难民营 黑尔曼·尤瑟夫·哈克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当代艺术为手段关注“美学和可持续性”的展览,观众可以从中直观地体验“可持续”这一概念。日前,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改变的力量!美学与可持续性的探索展”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 9位中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因关注世界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而引发议论。

 

“可持续性”一词早已深入人心,但对于该词的具体理解却是众说纷纭。在参展艺术家蒂尔·克劳泽看来,可持续的状态就是将存在的多种可能性都进行保存和不断再造。这也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们的创作话题之一。舒尔茨·多恩堡的小麦谱系肖像系列照片,拍摄于布伦瑞克的联邦研究所与圣彼得堡的瓦维洛夫研究所的基因银行,1995年这两处共保存有6.6万种小麦。而作品最右侧的两列照片,是孟山都公司认为足够满足整个世界需求的杂交小麦种类——仅仅6种。理查德·博克斯在高压输电线的下方架设了约1080盏荧光灯,让它们被输电线的不可见电磁场点亮,“以此将不可见的电磁污染可视化”。而另外一位艺术家阿泽维多则将众多冰雕小人放在全世界的各个大城市中,用摄影记录下它们的融化过程。“阿泽维多的作品以极具美感和诗意的方式要求我们反思个体性和有限性。”策展人格勒说。

 

在本次展览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可圈可点。久良在《垃圾围城》中“毫不畏惧地记录了北京的消费循环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而在广东,邢丹文访问了许多依赖电子垃圾为生的人,在格勒看来,她的摄影作品“表现了现代性的极端后果,用美学的手法揭示了电子废品背后的骇人现实”。杨少斌和长征空间合作的“X-后视盲区”,则以4频道视频装置的形式关注了中国露天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在尝试精确再现他们心理的同时,检视了与中国煤炭生产相关的经济机制,呈现了生产背后令人不安的因素。

 

“这个展览要踢醒人们沉睡的意识。我们不应该把世界扔给那些专家、公司和政客。每个人都能做些什么。”格勒说,希望展览能打破艺术家、科学家、行动主义者和发明家之间的界限,使人们意识到,若要实现长期富有建设性的可持续生活,没有艺术和科学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可持续”需要从艺术和科学这两个领域中借鉴经验。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