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为展览的命题,是因为在中国今天的现实中中国现有的社会、文化在表象上构成了一种迷幻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这前所未有的现状是用一种不断制造、产品堆积的方式来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让我们乐此不疲的沉溺其中,被动地接受传媒、意识形态、消费观念等种种信息。在被一切视觉映像装备起来的新系统中,这些被物质填充的幻象,已史无前例地形成了当下的社会生活,同样地在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人们行动的目标。正因为这样的生存事实和文化事实,才使得我们企图用上海美术馆这个特殊的场馆,来回应我们今天的文化处境,我在想,中国的前卫艺术,如果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它一贯的先锋态度,进而探讨由资本扩张、国家传媒所植入的中国式的思维转变,我们的展览就会形成不同于过去的思想维度。
客观地讲,信息、传媒以及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成为当今每个人生存逻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构成一种新的消费景观。尤其在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于本质的时代,艺术创作如何在这样一种新的语境下来实现艺术家关于我们生存境遇针对性的审视与思考,建立起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或许,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反过来也会促使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产生出不同于过去的经验和想象,而这样一种想象的释放,就有可能实践性地启动中国当代艺术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指向性,建设性地传达出那些被遮蔽的真实,也许,正是我们今天真正应该面对的艺术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景像2012”中的“2012”既是当下这一概念的时间定语展览也试图借用“玛雅预言”中这一警示性的数字来隐喻我们生存空间的潜在忧虑,同时它也是对“景像”的干预。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一数字与“景像”并不形成必然的联系,然而公共生活的全部现状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已经暗示出种种从未显现的迹象。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刻,但展览仍将通过这个数字来进一步地强调出:艺术家如何在这样一种状况中,通过对这一象征性的符号的借用和理解,而做出的预警。尤其是,中国艺术早已经浸润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一切都是消费的组成部分时当代艺术将如何衔接它自身的“先锋”特征,重新还原艺术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展览虽不涉及艺术家的职能是否只是一个文化上的革命者,但我们仍愿同艺术家一道重新成为这个新世界的怀疑论者。对艺术本身的怀疑、对现象的怀疑来开启这次展览之旅正是我们的初衷,因为艺术家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身份,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家……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