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帕克里克·埃利奥特在中国美院开首场讲座
从去年格莱美大奖得主伊莫金在杭州创作歌曲《西子知道一切》开始,“艺述英国”已在中国开展了大小100多场活动,作为这个艺术节中的重头戏,托尼·克拉格的“雕塑与绘画展”明天将在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至11月18日)。展览策展人、来自爱丁堡美术馆的帕克里克·埃利奥特前天来到杭州,在中国美院开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场讲座。他向美院学生全面介绍了克拉格作品的材质、制作灵感来源等,还将中国人相对陌生的欧洲当代雕塑艺术拆分得通俗易懂。
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观众的中间角色,策展人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观众来看展览,并努力让观众懂得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讲座现场,有学生向埃利奥特提问,很多时候,公众只能通过旁边的解释文字,才能看懂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情况?他说:“这是一个策展人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我必须弄清楚哪些信息是艺术家想要告诉观众的。我们要避免观众看完文字再看作品,把作品当插图来看,就走调了,所以文字应是一个启发的作用。但很多艺术家并不喜欢解释文字,哪怕仅仅是一个标题,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视觉艺术和解释问题间形成良好的契合。”
8年前,埃利奥特每年只需做1个展,现在则要做8个,这就需要他给观众呈现更多更好的艺术家。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并非大多数作品都能被人理解和接受,比如视频艺术,就连埃利奥特也只能自认是门外汉。他说,“艺术家们都各具特色,会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有的会令人难以理解。如果艺术家们能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生活感想,就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中国策展,是埃利奥特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这次托尼·克拉格的“雕塑与绘画展”就是他进入中国的开始。中国艺术在近15年间对欧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欧洲人仍把中国艺术看成是孤立的作品,欧洲的基金会、艺术会等对中国的艺术品拍卖非常活跃,但没有多少行家收藏,这也阻碍了中国艺术品的进一步发展。在他看来,在艺术无国界的大环境下,中国艺术只要保持自身特色,就能前景无量。最近,他在筹划一个青铜器展,展品中就有许多来自中国。
【编辑:谢意】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