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玩收藏吃透圈子再收藏
0条评论 2012-09-18 10:45:33 来源:《钱经》 

写实油画

写实油画“最好懂”

这个圈子里,没有人把自己叫做写实画派。这些画家在绘画时,并没有想自己属于哪种画派。比如要画一个长得并不漂亮、但很善良的女人,画家的目的是把她的本质提炼到画布上,只有完全写实、一点不走样地画出来才能达到画家追求的效果,完全是根据对象的需要。比如画螃蟹,如果很写实地画出来就已经很漂亮了,完全写实画出来,比写意画更有表现力。画家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选择表现手法的,并不是机械地追求某种风格。写实油画的画面处理要通透干净,技术要求自然很高。写实是一点不能走样的,要求画得非常细,一点处理不好,就会又腻又脏。

绘画技术的高超,也正是写实画派走势强劲的重要原因。当代写实油画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易懂易看。写实画家笔下形象的造型准确、色调真实,高技术含量提升了他们绘画的品质,这正是赢得市场高价位的关键。一张好的写实油画,创作起来非常不容易。

照相机永远不可能替代绘画,写实画派在中国有广泛的受众群。写实油画在绘画基础上赋予了作者的思想内涵,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齐白石说的“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直被我们引为经典的艺术追求境界,这也概括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观。艺术家看到大山大河,和自己心灵碰撞产生的“迹画”,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痕迹,但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追求。

写实油画有两个极端:一端是“最高级的摄影”,另一端则是彻底的抽象。其间有很多点,每个画家只是选择了一个点而已。

但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和品评标准中:意、神、妙、能是艺术品的四个境界,而“能”为最末。照相写实主义,以其超人的描绘功底使人叹服,但有时也会因为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和“神似”之美,冲淡了油画艺术独有的魅力,因此在专业领域的评价并不高。

油画材料不可取代

自油画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了“再现”的使命。它是应表现空间、质感、色调而生的。它的不断完善也正是以此为目的展开的。我们对油画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同样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同理,它的存在自然也应以此为前提。

但是,经过了印象派的洗礼后,似乎出现了新的现象,油画开始不那么注重再现这个传统了。例如,塞尚的探索,让油画走上了一条陌生之路。随后,伴随着毕加索、蒙德里安的出现,更加坚定了这条道路。从他们的作品上,已很难找到过去作为油画材料本身所特有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形式的东西高于一切。这时的作品虽然还是叫做油画,但只是个名词罢了。

油画材料过去那不可取代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似乎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我们嘴上称呼为油画的东西,它是由颜料加上油作为媒介剂、描绘客观事物的画种。描绘客观的现实物体是它的优势,表现其他形式的东西不是它的任务,那也不叫做油画。油画材料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存在油画,写实性的描述将始终伴随其左右。这首先是从材料本身来看。其次,还要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我们身处的当代,正是多元化的时代,当今的主要问题是大众和艺术的距离还是那么的遥远。但是,面对着眼花缭乱的世界,观众最易接受且喜爱的始终都还是写实艺术,这一点却是恒久不变的。

现代艺术最大的缺失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它丢掉的正是与普通公众之间的共鸣。自己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与大众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写实性的艺术正是拉近这种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

当代艺术

收藏毕加索还是齐白石

这里所说的毕加索和齐白石是泛指,分别代表了艺术市场中、西方艺术家的顶级作品范畴。

笔者最近接触了一批“海归”同行,他们致力于将西方古典或现代艺术作品引进到国内,认为那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大市场。此观点似乎很有道理,记得不久前好像是一位香港大藏家也说过:齐白石和毕加索比较,他先挑毕加索,因为齐白石不属于国际硬通货。

艺术收藏有时与金融投资的很多原理是重合的,都讲求最终的变现性,所以上述言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于中国藏家来说,花钱买到一流的齐白石作品容易,但碰到一流的毕加索就很难,更别说收藏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的顶级艺术品大多流失海外,如今不得不花巨资购回。西方人不傻,他们的顶级艺术品不会轻易流出,最多搞一个展览,比如目前正在国内巡展的毕加索大展。看看可以,根本不卖,收藏没门。

中国藏家可以跟着西方人口味抢“张晓刚”,但抢不到最好的毕加索,也抢不过西亚石油富豪,毕竟现在最有钱的并非中国人。

美国艺术家安德鲁o怀斯的个展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引起轰动。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初开的中国画坛集体崇拜上了怀斯,可能因为他作品的萧索气质和大片留白的构图很接近中国人的口味。著名画家何多苓和艾轩都是其忠实的“模仿者”。

但此次怀斯近40件作品中绝大部分是纸本水彩和素描,蛋彩油画只有三四件。换句话说,来到中国的怀斯作品不是艺术家最好的部分。本次展览背后有佳士得的身影,可以判断这些作品将会出现在拍卖会上,针对中国买家的拍卖招商也正在拉开序幕。可以想象,即使中国藏家如何热爱“国际硬通货”,即使孤注一掷,也不可能拥有顶级的怀斯。

西方顶级的作品绝大部分在博物馆,中国的顶级艺术作品在被不断地“复制”、不断地拍卖,中国大藏家有时等同于冤大头。

国际拍卖场上也在不断上演着相似的一幕:“西方标准”对于东方藏家们来说就是终极奋斗目标,每年伦敦或者纽约都会抛出一两件西方大师的“经典”,犹如鱼饵般立刻引来大批亚洲冤大头哄抢——前车之鉴是日本保险公司中诞生的“印象派冤大头”,目前是西亚石油富豪后印象派冤大头,而中国藏家正在拼命往里挤……

西方人当年“团购价”买张晓刚是为了现在高价“回流”给中国人,而现在中国人高位接盘西方经典大师究竟为了什么呢?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