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6日下午三点,“尘封的画箱——张文新50-80年代写生展”在久画廊正式开幕。虽已入秋的北京白天依旧艳阳高照,就如已经83岁的张文新先生一样,虽身为耄耋老人,但是依旧精神矍铄、乐观向上。据说,张老现在依旧坚持每天九点开始创作,中间休息一小时,下午接着创作到六点,然后骑着电动车再回家。这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坚韧的意志。
走进久画廊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泛黄的旧木画箱。它驻立墙角,讲述着一个关于“发现”的故事。今年8月,久画廊的工作人员在拜访张文新老师的时候,发现了一批张文新50—80年代的写生作品,主要是1952至1986年的画作。当第一次打开张文新5箱尘封多年的木画箱,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历史积淀与文化累计的味道。此次展览共展出张文新50-80年代共84幅写生作品,这些作品带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印记,张文新是那一代专业画家的佼佼者之一。其作品深受苏联绘画影响,同时因为其早年曾在相关印刷制品上看到过法国印象派画作,因而注重外光色彩,注重形式感与绘画趣味的努力,代表作《间苗》便是光色与形式的探索作。
张文新是大变革时代的写生者,通过写生他记录时代,也推动油画进步。他说“所有的写生都是用绘画的手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而今天,发现这批“ 幸存” 下来的写生作品,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过去那段历史和社会;看到当年的真实绘画,我们对中国油画将有新的认知。这批珍贵的写生作品,将为新中国美术史添加丰富的一笔。这批小幅写生记录了张老穿梭于北京玉渊潭水库、景山公园、十三陵的身影,也是其在农村间苗、麦收现场;在高炉边、矿井和露天矿的采掘机旁;在中原电网的工地、海上石油的钻井平台上的真实记录。此次展览共分五个主题展出,包括主题创作系列、人物、工业、乡村与风景。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这句话在张文新的艺术创作上得到了很完美的诠释。生活中的事物是美的,纯粹的,艺术家从这些美的事物中汲取创作源泉,在创作中带着本人的个人倾向,也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然后一件作品才能算真正出炉,这是认真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真正遵循自己内心的一种做法。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展览将展出至10月10日。久画廊与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的“艺慧文新——张文新的绘画艺术”也于9月15日——10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