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想把残缺故事补完
在谈及创作动机时,马伯庸说,他曾经听朋友讲过一段民国掌故,说有个文物贼盗卖佛头给日本人,被抓住后枪毙了,结果几年后发现全世界许多博物馆都冒出一模一样的佛头,说明那个文物贼卖的其实全是赝品。至于他为什么要卖赝品,真品又在哪里,却是再也无法揭开的真相了。“后来我回想起这段旧事,想把这个残缺的故事补完。”
《古董局中局》从民国文物大案武则天明堂玉佛头失窃案展开,主人公许愿为了侦破这个案件,卷入了古董江湖的恩怨情仇。书中涉及众多古董如字画、青铜、金石、瓷器等,堪称“高知识含量”的小说。书中涉及很多鲜为人知的专业知识,读来让人大开眼界。如“包浆”“借钩钓鱼”“掌眼”“坑锈”“斗口”“煮玉出灰”“提油”“沁色”“悬丝诊脉,隔空断金”,甚至涉及了位移密码、摩斯电码、PS术,让人叹为观止。马伯庸说,古董鉴定就和侦探破案一样,都需要过人的眼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知识。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古董局中局》这本书时,马伯庸笑称:“《古董局中局》胎体传自大唐,釉色上于民国,最后由马伯庸窑烧制而成。”
揭秘:赝品比例不止95%
古玩市场鱼龙混杂、真假莫辨,为了入古董这个门道,马伯庸笑称自己也是“交过学费”的。有句话是说古玩市场95%的“行家”拿着95%的钱买95%的假货。马伯庸向记者爆料,“我甚至觉得95%的假货都有点低估了赝品的比例,古玩市场可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说是鱼龙混杂,可几千条鱼里,不一定能碰上一条龙。有兴趣在这个行业大展拳脚的人,没有华山捷径可走,只能多看多学多揣摩,还得有好的心理素质,被骗上十几回是必然的。”
马伯庸介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鉴定技术,一方面也促进了伪造技术。现在有一种热释光技术,用射线照射瓷器和陶器,不同年代的器物会热释出不同的光谱,可以借此判断存在年份。这个技术一推出,就让从前的做旧手法无处遁形,统统失效。但很快伪造者就想出了对策,造出赝品以后用X光进行照射,就可以欺瞒过关。再比如说青铜器。伪造者从前用酸坑技术“咬”出铜锈,但鉴定技术很快就可以用化学检验来判断铜锈的成色真伪。可伪造者独辟蹊径,他们想出办法把真的锈片贴到赝品上去,你鉴定一下,锈片是真的,就想当然以为器物也是真的,就中了他们圈套了。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