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中国被拖入“艺术品绞肉机”
如何避免中国被拖入“艺术品绞肉机”?朱星海指出,艺术品收藏是慢慢发展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催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还在路上。”但他认为,在深圳,政府对文化创意行业给予资金和政策鼓励,是很好的尝试。
而滕斐则提出了更具体的解决办法,他认为引进专业团队参与艺术品收藏,才能避免非理性的热潮席卷。“现在往往说我有钱,想买什么就拍什么,这样风险很大。”好资金只有给专业的人,才能有保证。他们更加熟悉市场,即使藏品有价格波动也不会跌得很离谱。同时,他们与艺术家、艺术馆、展览策划人、媒体关系密切,可以形成呼应,效果更好。“通过这种专业空间的拓展,大家能更加全面科学地看待市场,减少盲点,从逐利收藏转向文化收藏,风险也就更小。”
不过,根据目前的形势看,似乎还不用太担心“艺术绞肉机”的降临,因为,中国的收藏者们比当年日本的同行已经显示出了更多自主性。
90年代初日本艺术品泡沫破灭
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日本人频频在世界各地出手,成为“世界买家”。从1987年到1990年间,日本人一共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一举占领了30%的世界艺术品市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成为昙花一现,开始迅速下滑。许多银行及大企业为了回收资金,纷纷将手中价值几亿日元的梵高、雷诺阿等名家的作品出售,而由于不易变现,从海外重金购入的艺术品大部分被银行廉价收购,再以极低价格向欧美回流。而投资者们由于动用大量资金、贷款投资艺术品,泡沫破灭后血本无归,破产、倒闭、自杀,被卷入“艺术品绞肉机”。
据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
记者观察
买家要有做藏家的心态
艺术品秋拍季正酣,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品中心,成为国际卖家进入中国内地的首站,随后苏富比的展品还将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展出。
艺术品大有从庙堂小众收藏走向江湖大众渴慕的趋势。记得广州华艺副总裁王野夫在接受采访时曾警告,艺术品本身不是大众市场。一大众化就产生了投机。真正买艺术品的人投机的很少。艺术品不像电脑、家具可以二手转,它不是生活的需要,难以转换。投资要有专业机构的支撑,去泡沫化就是去投机。
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买家是不是真的有做“藏家”的心态。艺术品对家族而言也是一种传承,家里有了艺术品,会变成家族的一分子,会成为家族的留恋。
炒出的泡沫破灭后,该是西方的还是回流西方。艺术品更多是家族意义的传承,失却性灵的虚荣心捆绑在一场数字游戏上,究竟是像上世纪日本艺术品市场的教训那样,把责任归咎于拍卖行、银行家是魔鬼,还是被蛊惑的人心?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