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市场回暖?警惕小拍带来的“错觉”
0条评论 2012-10-18 14:15:04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虽然2012年的秋拍尚未完全展开,但是各大拍卖行的“小拍”却是如火如荼。而其中的一系列高价也让许多市场人士感到回暖的迹象正在出现。然而,当我们细细分析这些价格的时候,却发现这仅仅是一种“错觉”。

在9月举行的中国嘉德第31期四季拍卖会上,仇英的《上林图卷》手卷,估价15万至35万元,成交价为529万元。如果仅仅从成交价和估价的情况来看,确实可以显示出市场对于这件作品非常追捧。但是只要我们搜索一下以往的拍卖记录,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件作品曾经出现在2007年上海的拍卖市场上,当时的成交价已经达到了968万元。

这并非个案。在今年北京翰海的北京工美集团藏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吴昌硕《王者之香》立轴,估价50万至6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218.5万元,而在2011年秋拍中,这件作品的估价为60万至80万元,成交价为264.5万元。

艺术品拍卖中如何定估价是一种技巧,如果定高了会吓跑潜在的竞买人,如果定低了又不能准确地给投资者、收藏者一个市场价位的提示。一般来说,估价的下限看起来便宜,使人跃跃欲试,可以吸引到更多企图捡漏的潜在竞买人进场。估价的上限则树立了市场标杆,让市场了解其可能的价值。然而在这两年的小拍中,估价越来越给人一种“错觉”,并使得拍卖“看上去很热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拍卖行对于拍品本身的品质有信心,不担心有被“捡漏”的可能。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前一次大拍之后,买家未付款而导致拍品在随后的小拍中出现。这无疑与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息息相关。对于藏家来说,由于对于今后的拍场走势不能把握,希望能尽快将没有成交的拍品再一次进行拍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拍卖成交情况来看,除了少部分的拍品能够带来惊喜之外,绝大多数的拍品成交价均较上一次拍卖有所下降,这无疑与买家的“审美疲劳”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对于买家来说,心中也会产生为什么上一位买家不付款的怀疑。

拍卖成交价格虽然能够客观反映藏品的市场价值,但也存在着的一定的偶然性。对于投资者来说,辨证分析拍卖成交价,就要学会从历史价格进行比较,但这并非仅仅输入作品名称查询这么简单。同一件拍品,有时可能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拍卖场上,而不同的拍品名称也可能相同。对于投资者来说,就需要从描述中进行分析。

 


【编辑:宋林林】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