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 胡念祖 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继“2012泰山东岳庙会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周”“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2012台湾·山东周”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后,10月7日至10月16日,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馆、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艺术薪传—台湾当代艺术家联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协主席张志民表示:“这次画展既是两岸艺术家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盛会,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岸书画艺术的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展示艺术创作新貌
“艺术薪传—台湾当代艺术家联展”特别邀请胡念祖、郭轫、何肇衢、沈以正等26位台湾知名艺术家参与,共展出水墨、水彩、岩彩、油彩等各类型作品约50件,较全面地展示了60年来台湾艺术家在艺术文化方面努力探索的成果和特色。
“本次展览规模宏大、水平整齐,展示了台湾艺术家们继承传统又学习西方的特点,呈现了台湾艺术多元发展、艺术纷呈的创作新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欣赏、学习、借鉴的机会,对于山东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将有所借鉴、有所促进。”张志民说。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刘玉泉认为,参展的这些画作里面,既有现实主义题材,又有浪漫主义的表达,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观念主义、抽象主义、意象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思想。“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说明台湾在艺术上是多元的。艺术多元化能够促进各种艺术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感染,这是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交流艺术创作经验
“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台湾长流美术馆馆长黄承志表示,艺术的力量无远弗届,超越时空局限,横跨疆界藩篱,犹如世界共同的语言。好的艺术品所向无敌,所到之处无不为之倾倒,足见文化艺术之可贵。而文人雅士以文会友、以艺交心,在交流观摩中激荡出创新的火花,更是艺术创作中极大的收获。
为拓展文化视野,10月9日上午,两岸艺术名家交流座谈会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举行。座谈会上,由台湾艺术家组成的交流团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家,在美术创作方面分享了彼此的成果和经验。
台湾水墨画会创会理事长胡念祖认为,笔墨是一种趣味。中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笔和墨,更重要的是内涵、文化和渊源不同,这其中没有现代非现代,只是想法和方向不同的中、西方人在各自的时代向前走着。“台湾水墨画家刘国松在画现代国画、现代水墨,但仔细看,你会发现他的画作仍然在保持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有一种笔墨的趣味在里面。”
山东艺术学院成教职业学院院长刘光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是一个多元的态势。台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望是非常执着的,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吸纳也很广泛和深刻。“立足于中华文化来讲,西方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用,但是不能丢弃了中华文化的根。我们应该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站在历史的坐标上考虑这个问题。两岸绘画存在差异,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些两岸的文化要寻根。我也希望两岸的艺术家在交流碰撞中,将一些新的、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增进两岸同胞情谊
座谈会后,10余位两岸艺术名家来到山东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所举行了书画笔会。胡念祖说,一直以来,山东是他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虽然两岸在文化艺术上有差异,但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感情是永远没有差异的,两岸的精神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两岸民众的感情是永远也切不断的。”
“两岸的文化本属同源,有着血脉相连的文化,大陆的艺术家所探索和思考的和台湾的同行所探索和思考的经常是同一命题。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我们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继承着共同的历史情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毛岱宗表示。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缘脐带,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历史脉络相互继承,开放交流三十载,早已突破疆域的枷锁。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徐青峰表示,期望藉由本次交流,展开兼具时代创新意义之融合对话,使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多样性共同展示于世界舞台。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