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现场
张夫也:感谢各位校友在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期间回校交流。艺术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艺术史论系计划开设的专业方向,如今条件合适,希望各位校友可以提供建议和资源来促进这一进程。
张敢:欢迎安雅兰女士、沈揆一先生和各位校友来此聚会、讨论,为艺术史论系提供一个调研机会,给艺术管理专业的开设提供意见和建议。艺术管理人才是目前艺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当代艺术运作需要艺术史和艺术管理双重人才。同时,清华美院也需要逐渐建立专业的艺术管理团队,以及开发艺术推广和销售渠道,为本院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清华美院紧邻清华经管学院、公管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因此,学院希望可以尽快开设艺术管理的研究生专业方向。希望安雅兰女士和沈揆一先生可以为了我们讲一下国外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并希望各位当代批评家谈一谈目前国内艺术管理市场的情况。
陈岸瑛:希望各位可以根据自己在业内的工作情况,来讨论一下自己如何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并多为我们即将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提供资源,让更多的清华美院毕业生参与进当代艺术市场。
段君(青年批评家,策展人,白盒子艺术馆艺术家总监兼副馆长):如今艺术界相对混乱,画廊等一级艺术市场运作艰难,拍卖行和美术馆等机构也在遭受着经济危机的考验。艺术管理更应该去推动整个艺术系统的健康运作,因为艺术不需要管理,需要管理的是艺术市场。
我们学院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明显,我们拥有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众多细分专业,并且可以与法学院等合作培养,让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对全面和系统的学术与实践锻炼。此外,我们应该尽量提供国际合作培养的机会,并提高我们相对薄弱的实践环节。
郝青松(青年批评家,人民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写作课程讲师):艺术管理需要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训练,理论方面主要倚赖个人阅读去积累艺术史修养,而真正的艺术市场则犹如江湖一般,主要靠个人感悟和实践。当代艺术教育是短板,针对理论和实践,艺术管理专业应该开设两门课程,即批评策划和市场运营。
关于批评策划课程我们优势显著。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的学生人数不多,但问题意识强,人文社科资源丰厚,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在艺术运营过程中都至关重要。
在市场运营课程方面,我们的优势是可以依靠综合大学的教学背景,与经管等学院合作,设立交叉培养学科,并在一级艺术市场设计固定的实习基地。此外,比起国外,我认为港台交流更为有效,更符合现阶段国内艺术市场实情。
杜曦云(青年批评家,北京德美艺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大型展览众多,但缺乏学术性,更多地依赖资本和人脉资源。想要操盘艺术,就必须先研究基本设施,需要学会拉赞助、积攒人脉等等事务,而希望进入国际艺术系统就难上加难。当代艺术市场在几年前已经早有定论,各类角色各归各位,想要迅速上位阻力很大,对于年轻艺术管理者来说,最智慧的做法应该是去发现一批未被发现的年轻艺术家,一起打入市场。而可欺借鉴的方法则是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有效地介入大众文化系统。
段君:补充一下,我们应该警惕,防止让学生过早地接受世俗化教育,学院还应先注重人格培养,这是基础。
杜曦云:对,先有标准化的知识和人格体系,然后再进入“江湖”进行历练。
沈揆一:听到各位的发言,结合艺术管理开设课程的问题,我可以谈一下国外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在国外,艺术管理是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策划批评两个专业方向的,而且很少有本科,基本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行政管理涉及法律等专业知识,必须了解各种法律程序,知道如何处理各类法律问题,并熟习会计学等。清华美院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与清华法学院、行政管理等学院合作。策划批评方向则更多地与美术史关联,结合艺术批评和策展进行教学。博物馆、美术馆等展览机构,虽有各自的管理和工作团队,但往往会邀请独立策展人,因此国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会有很多工作机会。
盛葳(青年批评家,美协,《美术》):以我的工作经历来看,目前策展人主要进行发掘年轻艺术家和为已成功的艺术家寻找新的推介点两项工作,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的。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非常热血的去策划展览,积极地拉赞助、做预算,研究如何把艺术家组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有成功有失败,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经历。这些实践是艺术管理学生非常需要的,却是教学和学习过程很有难度的部分。
艺术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很尴尬,毕业生常常没有管理的机会,而是被管理,很多院校都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但并不是很成功。艺术市场更需要有经验的人,因此我建议招收类似MBA式的班级,一来学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二来可以在课堂上养成人脉资源。清华美院对当代艺术圈介入少,这方面的师资比较薄弱,相关经验较少,也没有足够的系统教学书籍,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从校外聘请,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工作机会。
蒲鸿(青年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如今的策展工作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景气,我最近在探索与外国机构联系,向他们提交策展方案,来获取相关机构的支持。艺术管理专业的身份形象都不明确,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必须要有能够聚拢人气的气场,因此,实践训练非常重要,我不建议在本科就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我自己也在探索阶段,并不急于去开始,而是选择将一切准备得更充分、更精致。
安雅兰:在国外,艺术管理和策展是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需要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在坐的很多同学已经提到,中国的艺术市场与国外的艺术市场情况不同,差异比较大,我很欣赏各位分享的。如今,中国的拍卖市场正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认为此时在清华美院设立艺术管理专业很需要,也相信这里能培养出很多人才。
章锐(原苏富比北京代表,今日美术馆学术顾问):我从事拍卖工作多年,拍卖是相对平等和公平的交易平台,拍卖在当代艺术市场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
在国外,艺术管理与法律等学科属于相对高级的学科范围,一般不会在本科开设,因为这类学科除了需要一定的智商准备外,还需要进行情商准备,而艺术管理在营销、战略规划方面基本从其他学院借助教学力量。
赵子龙(青年批评家,北京德美艺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艺术市场在西方资本的催生下变得暧昧不清。当西方当代艺术性价比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西方资本将逐渐进入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中国。同时,近期国家政策也在逐渐倾向于文化发展。艺术一旦获得政策支持后,便会进入产业发展,因此艺术系统是当代艺术管理人才研究的重点。另外,我认为平民化是当代艺术的走向,大众消费正开始发展,以前艺术只有投资市场,没有消费市场,现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以为此积蓄力量。
我认为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完整的艺术史教育,不仅是传统、现代艺术,也包括当代艺术。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媒体公关能力,这需要寻觅定向的合作院系,积极介入艺术市场并发掘资本,需要具备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能力。另外,艺术市场也需要画廊、基金运作人才,美术馆管理人才等,这些都是艺术管理需要努力培养的方向。
牟微姣(三潴画廊执行总监):如今的画廊主要面对艺术家和藏家,与策展人合作,带领艺术家参加各类展览、博览会,并与其他美术馆合作举办推广活动。我认为艺术管理专业主要需要在理论建构方面加强,并提高外语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可以在当代艺术市场有话语权。
岛子:学院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来说至关重要。从社会现实来说,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不如本科生高,这是因为学院暂时没有给社会提供合适的人才。当代艺术是一种生产力,学院应对文化产业的意识是薄弱的,我们已经不是传统工艺中心,而应向艺术靠拢。张敢老师、陈岸瑛老师牵头去努力创立艺术管理的学科,可见,他们有文化意识,具备教育家的文化视野。艺术管理专业还是要注意“本”,何谓“本”,就是艺术理论、艺术史和美学。人文知识份子的本职就是要批评,是要有文化人格和担当的,这就是“本”。
关于本科是否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尚需讨论。在我看来,研究生阶段开设比较合适,运作成本也不会很高。本科如开设的其他方面课程过多,老师和学生的经历都被过多分散,便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和实践,这样在本科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意义就没有那么明显。
张昭(今日美术馆):我可以介绍一下英国的艺术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英国,艺术管理设置在硕士阶段,一年半时间,时间比较紧迫。他们提供文化遗产资源,比如美术馆、档案馆、国家信托、博物馆、大型资金机构等实习机会;我们开设表达管理课程,进行个案分析,学习编写教辅材料,做各种专业的评估报告。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团队合作,并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训练中,我们必须像真正的展览策划一样去走一遍流程,创造展览方案、制作展览册页、要求师生参展等。这一切实践活动都是艺术管理专业所必须的。
马敏(中国国家博物馆):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对博物馆相关工作比较了解。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交际能力,要求高度的情商,要有整编和研究能力,并可以运作收藏仪式,可以举办展览并深谙法律流程,并与银行等买家维持稳固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是课堂上无法习得的,实践才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照搬经管课程,而要以案例教学。我认为,在本科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意义不大,但可以在本科阶段提供博物馆、法律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先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一切专业方向的基本状态。另外,当今艺术市场急缺国际交流人才,很少有人可以即熟知艺术史知识又能与外国专家顺利沟通,这是培养的重点方向。
陈岸瑛:目前系里考虑艺术管理专业应该先设立系列讲座,然后再考虑正式设立该专业方向。
岳君瑶(中央美院美术馆):在法国,艺术管理专业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主要分为研究类和媒介类两个方向,研究方向研究藏品修复和理论研究,媒介类则研究博物馆与大众交流。在法国学习的第一年,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在法国博物馆找到导师并到相应博物馆实习,在导师的实践工作指导下完成课题。我毕业前夕,回到中国尤伦斯画廊实习,用在法国博物馆的实践训练应对国内艺术市场,见识到当代艺术的趣味和魅力,最终决定回国发展。我认为法国艺术管理专业可期借鉴的一点包括,在法国学生有固定且相对完整的时间去相应机构实习,这样可以让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行之有效地吸纳一些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的应对措施。在我看来,艺术管理倒未必非要定位在当代艺术,也可以是各个时期的艺术策展,学校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周爱民:今天的发言顺序是很有讲究和趣味的,先发言的多是在一线艺术市场打拼,后发言的多是在国企类单位就职,这是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全面讨论。在我看来,中国需要文化支撑,艺术性和艺术价值更应受到重视。要让中国的艺术体系更有规律、更有趣味,只能让艺术体系江湖化,而绝不能让艺术江湖化。
由史论系建立艺术管理专业,这对清华美院其他创作类系所是有好处的,可以搭建一个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但教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学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去尝试的热情,给学生播种一个理想,后面的路,也许更需要等学生自己去探索。
张敢:听到各位系友的发言,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创立并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尽管真正的艺术管理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但大学的任务更多地是要提供一些相对理想主义色彩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和学术素养的基础上,给大家提供更多进入社会的机会。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