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知道,自2012年7月19日起文献展的一部分就已告结束?从德国来看,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举办的展览在这一天可谓结束地悄无声息。对于没有机会前往喀布尔的参观者而言(由于很难获得旅行签证,几乎所有人都与这一机会失之交臂),对该部分展览的获知时至今日仍无异于一片巨大的空白。寥寥可数的相关媒体报道着实难以代替现场参观的效果。
策展成为“幻肢痛”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种缺失却也能造成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焦虑不安。关于后一点,此次文献展的策展人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rkargiev)曾在多次采访中强调:她很喜欢那种通过经验的不完整性来制造某种不适的设想。对于阿富汗的观众来说,展览的确正在进行,而对于门外人,这种缺席的策展手法则愈加凸显出真实经验所具有的意义,它以一种类似于“幻肢痛”的方式强调了真实具体的参照域对于艺术交流的重要性。文献展中处处涉及多维度的交互关系,卡塞尔展出的150多件作品使人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队后终于得以踏入弗里德里希美术馆的人,首先面对的是一片用“宽广”一词仍不足以形容其面积之大的空地。一阵清风吹来,穿过入口处的大厅,也几乎一无障碍地穿过了仅以另外一些展品作为零星装点的整个博物馆一层。
上述人造风出自英国艺术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的发明,邀他参展显示出一种宏大的策展姿态:为营造整个身体的体验效果,这件作品毕竟与一种在视觉上具有代表性的开场方案有抵牾之虞。与此同时,一幅记录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1959年)上一个展览情景的小尺幅摄影则反映出该馆的历史作用。
明亮宽敞与漆黑密闭
卡尔斯奥厄公园内的布展也同样以宏阔宽敞为特点。每件作品都被远远安置在其它作品视线所不及的位置。除了那些直接以自然作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家:如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和他那片广受热议的养有蜜蜂和狗的休耕地——这里的装置作品都以相同形状的预制小房屋作为落脚点。
博物馆展览空间与雕塑公园之间的关系由此实现了一个倒转:原本被认为中立的画廊空间事实上充满了历史元素;同样一刻,草地所具有的赏心悦目的风景性质被剔除和否定,及至为放映奥玛尔•法斯特(Omer Fast)的电影而安装的一台传统的黑匣子。
在主要的活动场地之外,参观者还会邂逅一个在漆黑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黑匣子”:位于胡格诺派之家后院的一条狭长过道通往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房间,这里正在展示蒂诺•塞戈尔(Tino Sehgal)名为“This Variation”的作品。在其中可以听到歌唱与BeatBox的节奏,它们有如塞壬的歌声一般吸引着人们踏入一个叵测未知的领域。
社会空间
同样是在胡格诺教派之家,与塞戈尔的展示空间相毗邻的是美国艺术家希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在这里,盖茨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在手工艺和艺术方面颇具天赋的合作者们共同生活和创作。如果说塞戈尔让物理空间笼罩在一片漆黑之中,转而营造出一个声响和心理层面上的空间的话,那么盖茨则是从现有建筑中制造出一种奇特的共生效果。为完成这一创作,盖茨专程从芝加哥运来了从一栋废旧房屋上拆除下来的部件,并将其逐步地与建于1826年的原卡塞尔饭店合为一体。
盖茨的装置与其展示空间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融合。根据作品创意,这件作品作为社会雕塑也可以辗转周游,在其它地方以变换的形式展出。房屋内部有一份宣言,其中写有这样的话:“卡洛琳,让我们走完这整条路吧——从卡塞尔回到芝加哥,再去往威尼斯和洛杉矶,走遍其它所有的地方”。
另辟蹊径的展出场所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所凸显出的强烈的场所意识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却并不必衍生出一种有关地域特色的偏狭理念。此次文献展的一大优点在于,它将有意识地对展览规模所带来的特点加以利用的艺术家们荟萃一处,这一点迥然有别于其他的作品发表形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要求观者动用其全部感官进行体验,与此相结合的往往还包括观者自身的身体活动。文献展上的大多数作品并不能百分之百地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展示,同样也很难作为书籍出版或在任何一家影院放映。
特别是在惯例性的封闭展览空间之外,艺术作品的自我宣示与它们在城市中的布展位置之间呈现出一种饶有趣味的平衡。热拉尔•伯恩(Gerard Byrne)的装置作品——在位于城市大饭店一层进行放映的五频录像作品中,这位艺术家导演了一场通过多媒体方式被打破的艺术讨论,以及凯弗德•埃里克(Cevdet Erek)放置在商场中的以时间结构为主题的声音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自的展示场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同时也避免了通过障眼法而使自己化为展览场所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别样的虚拟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通过创造出具体场所,与具体场所发生关联,并将展览作为“激烈的舞蹈”(克里斯托弗-巴卡吉耶夫令人费解的秘语之一)来庆祝,从而以某种近乎含蓄的方式对虚拟分享的性质进行探寻和追问。我们生怕错过什么的恐惧,是否源于数字可用性已成为标准这一事实?与网络上的数据流不同,艺术所具有的是另外一种制造关系的潜能。关于这一点,本次文献展提供了令人印象颇深的明证。
2012年11月4日18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本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rkargiev)将与中国年青的策展人一起进行对话。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