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捡漏不宜,理性面对艺术品投资。捡漏,是古玩收藏圈里的行话,意思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可想而知,对于收藏人士来说,捡漏是件多么让人向往的事情。长期以来,关于捡漏的传奇故事也成为藏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藏家“谈捡漏色变”,甚至认为捡漏就是买假货。对此,有资深收藏人士指出,客观来说,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发展迅速,捡漏的概率已非常低,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捡漏。
收藏市场成熟难捡漏
现如今,真的没有捡漏的机会了吗?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呢?也有藏家指出,应该客观看待当前古玩收藏市场上捡漏概率低的现实,同时以平常心来对待收藏。
现在这波收藏热,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渐开始酝酿,2005年以后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即便是普通大众,也知道家里有个古董或许可以卖个好价钱。在这种情况下,捡漏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杂项藏家覃雨芳谈到,不相信捡漏,最关键的原因是目前造假手段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覃雨芳在北京一家古玩店见到一尊唐代仕女俑,感觉很有可能是真品,当时店主卖的价格才是市价的1/3,说是一位客人拿来换东西的。覃雨芳以为店主或许并不知道这件艺术品的真实价格,于是买了下来。可是,经过专家鉴定之后,这件艺术品的破绽露了出来,仕女俑的上半部分是真的,下半部分是后来做上去的,估计是一件残损品。如此一来,其市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覃雨芳的捡漏心理,非但没有给她带来惊喜,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覃雨芳说,因为有了利益的趋势,造假、制假、售假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必须是市场人士才能掌握到尖端的识假技术。对于这种市场情况,喜好收藏的人士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能抱有侥幸捡漏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收藏品,更是要三思而后行。
提醒:抓住收藏先机
广西文物商店的一位人士谈到,对于新手而言,不要轻易捡漏,拿不准的时候宁愿不买;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手来说,也不应过于悲观。如果真的是看得比较准,还是不妨大胆一试,以免错失良机。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不少收藏人士具有独到的眼光,他们不把收藏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众所周知的值钱“宝贝”上,避开相对热门的收藏种类,在一些冷门的收藏种类上发掘捡漏机会。
南宁藏家农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收藏,至今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他的藏品十分多,但很少“交学费”。农先生玩收藏的眼光很特别,上世纪90年代,有人追捧瓷器、古董字画等收藏门类时,农先生却把眼光放在流传在民间的老式生活用具,比如老银器、民国时期的眼镜、老相机等。农先生当年买进这些物品,都不怎么值钱,像农村里的老银器,还有不少人拿到打银匠那里熔化了打造成时髦的造型。农先生花很少的钱,就完成了自己收藏的“原始积累”。在2010年时,成都一位收藏人士想要建立个人博物馆时,花了一百多万元将农先生的近千件藏品“打包”买走,“如果从投资回报来看,我就真的是捡漏了”。
农先生说,对于藏友来说,真正想要捡漏,就要趁某一类藏品还处于价值洼地开始着手。比如说,一些制作时间在几十年左右的物件,市场价值不是特别高,但是却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的物品;现代生活中的小物件也能成为收藏品,像银行卡、电话卡等。
不少收藏人士都谈到,玩收藏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心态,即便是有着艺术品投资的想法,但也不要把收藏当成是一夜暴富的好机会。与其迷信捡漏,不如开拓自己的思路和眼光,发掘出更多值得收藏,能让人得到乐趣的收藏方向。
【编辑:宋林林】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