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理论架构问题
(1)艺术金融是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产业经济的共性组成部分以外,我们应更多地研究艺术金融产业本身的特性问题及其规律与行为等。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基本特性主要取决于其资源本身的特性。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源最为重要的是具备两种基本特质:一是资源的非标准化特性;二是资源的系统可复用性。资源的系统可复用性更多地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资源消费的复用性,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源大多有越使用越多、越消费越丰富。二是对资源内涵的挖掘与价值的开发所具有的特性,那就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源的内涵越被开发就越丰富,开发得越系统、越深入、越全面、越持久,其价值也就越大。
(2)艺术金融产业理论前提需要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正面临着更多也更为复杂的市场风险,由此也促使了艺术金融机构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来化解风险。① 信息不对称情况越来越加剧;② 道德风险成为难以监管和衡量的一种重要风险;③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在代理投资及其道德风险方面存在缺陷。这些都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理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3)艺术金融产业的资源特性问题。艺术金融产业资产特性“轻”、发展规模“小”、配套支撑“弱”。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产特性“轻”、发展规模“小”、配套支持“弱”。一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产特性“轻”,影响了金融资本的进入。二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发展规模“小”,金融支持规模有限。三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配套支持“弱”,这也制约了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主体的对接。四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发育的主体还处于萌生阶段,力量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这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理论建设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四、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
艺术金融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六大问题,即“泛”“散”“滥”“仿”“乏”“失”。具体可分析为:
一是“泛”。我国艺术金融产业缺乏核心能力,发展层次低、方法和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不够、核心竞争能力水平不高。
二是“散”。我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缺乏研究与统一的规划布局。
三是“滥”。在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盲目跟风,可谓一哄而起。很多艺术金融项目只重视量的扩张,不注重质的提升,同质化严重,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
四是“仿”。在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模仿的现象严重,缺乏艺术金融的创新意识,不顾自身资源状况,艺术金融产品照搬照抄现象严重,艺术金融企业缺乏核心的盈利模式与社会认同,易形成金融与社会风险。
五是“乏”。艺术金融产业人才缺乏,有关金融产品设计、交易技术、管理、营销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更缺乏善于进行顶层设计、会技术、懂管理、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六是“失”。在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存在漏洞,这一方面表现在不少管理部门对艺术金融业务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是一个新业态,发展的规律及一些状况的应对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五、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走势
发展与提升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在艺术金融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投资需求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生产不断要走向系统化、社会化、大众化之路,就连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生产走向系统化、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这是我们研究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基础。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多地是取决于其生产与消费方式,而这些与艺术生产的基本状况相联系。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离散化或项目式的小生产式的运作已经越来越难与集中式、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相适应。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运作的系统化、规模化、社会化、大众化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解放与发展艺术金融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当前,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创新少、企业数量不足、规模小、实力弱,是造成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市场集中度低、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伴随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艺术金融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将会越来越频繁,必然会推动艺术金融资产与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形成一批骨干性的中国艺术金融产业主题与艺术金融的战略投资者,从而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不断提高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集中度,这也必将推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进行相应的产业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服务。
【编辑:颜媛媛】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