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书画拍品被指是山寨货
0条评论 2012-11-12 09:36:3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

\

10月30日,明代佚名宫廷画家所作的《御花园赏玩图》在嘉德古书画专场上以1817万元成交。第二天,即有网友发现此幅作品同诸多明代“传世之作”有极多相似之处,并做成对比图发于网上,引发网友“大家来找茬”的热潮:画中的建筑构造、人物衣着、姿态、年款为何都和另外的作品如此雷同?明代有“御花园”的称呼吗……各种调侃甚至“阴谋论”的猜测甚嚣尘上。《御花园赏玩图》真的是一件低劣的“山寨货”吗?这幅佚名的作品凭什么能拍出1817万元的价格?我们特邀相关人士和专家来谈谈他们的观点。

“大明衣冠——中国服饰史论坛”创办人 董进:

硬伤明显 年代不早于上世纪60年代

《御花园赏玩图》一出来,我就觉得它有问题。“御花园”这个称呼,明朝是没有的。这幅画画的是明宪宗,“御花园”当时是被称作后苑,或者宫后苑、琼苑的。有人又说,这个引首有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但卷末那段文字也写的是“御花园赏玩图”,印章上也是“御园玩赏之宝”。这是个“硬伤”,一眼看去就知不是明朝人的做法。另外,画作后面题跋的字数和《新年元宵景图》一样,年款也一样,画面上许多细节也如出一辙。我想不明白,当年会有一位宫廷画家,在同一个月份画了两幅如此相同的画作吗?那他也太敷衍皇帝了吧?

除了《新年元宵景图》,这幅画作当中种种让人“眼熟”的人物、道具还取材于故宫(微博)所藏的《宣宗宫中行乐图》以及其他一些明代绘画,但画者露出了不少“破绽”:

画中宪宗皇帝弹琴的手势错了。正规的弹奏古琴的方法是右手抹挑、左手按抚,而这幅画作中的皇帝,两手做的都是拨挑的动作;琴的摆放也不对,琴头应该放在桌子外,否则琴轸会被压坏的。

《新年元宵景图》中,皇帝坐在大殿前的御卧中,而《御花园赏玩图》将这个御卧“移植”到御花园中,使其变成了一个很休闲的帐篷,不伦不类。同样不应该出现的还有常见于皇帝正式坐像的绘有大龙图案的三面围屏。《御花园赏玩图》里,皇帝和太监们在这样一面大屏风里下棋,这是匪夷所思的。

《御花园赏玩图》描绘了赏鸟的情形。且不说那提着鸟笼的小太监的衣着、姿势和《宪宗调禽图》有多么相似,有朋友还注意到了他身边地上竖着的两个鸟笼。事实上,在其他的画中,这个位置其实是一个灯座,是放蜡烛和灯笼的地方,不知道为何在此画中变成了鸟笼。

拍卖公司提供的关于这幅画作的信息显示,这幅作品来自于民国时期的关冕钧三秋阁收藏,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可信。通过对比图可发现,它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新年元宵景图》,连题跋、年款都完全模仿。而《新年元宵景图》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苏州的王锡爵墓中出土的。对于《三秋阁书画录》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不知道确实是有一段关于这幅画的记载还是被后人附会,但至少可以确定,这幅作品绝对不会早于上世纪60年代。

我不知道现在拍卖界、收藏界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法则”,真假已经不是关键性问题了。但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我认为让这种有明显问题的画作大行其道,会在文化上形成一个误导作用,让别人以为这真是当年明代宫后苑的再现,拿来做研究或者论据就麻烦了,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职业画家、独立艺评人 奚耀艺:

无论真假 都不是一幅有价值的作品

这幅《御花园赏玩图》我没见过真迹,真假问题无法断言。但以现在能够看到的资料来看,无论真假,这都不应该是一幅有价值的画。

首先因为它没有个性,它和很多同时代作品太相似了。即便不是“抄袭之作”,至少是缺乏独创性的作品。而且,画中的人物造型非常不协调,宪宗皇帝被描画得头大身子小,和传世之作一对比高下立见。1817万元的价格,和《御花园赏玩图》的艺术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现在艺术市场上很普遍的现象,即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价格是脱节的。真正好的作品必须靠自己“说话”,而不是靠一些离奇的故事和经历抬高身价。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