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博物馆87件“家底”来沪对话
0条评论 2012-11-15 14:08:57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佳和

让-弗朗索瓦·米勒《簸谷人》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簸谷人》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明天(11月16日)即将在中华艺术宫向公众正式开放的“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作为“中华艺术宫”开馆展览之一,将以奥赛博物馆珍藏的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87件油画精品与中华艺术宫内进行的“海上生明月”近现代中国艺术珍品展览形成一种空间上的中西对话。

重点作品有20多幅

参展的奥赛博物馆馆藏87幅作品中又有绝对珍贵的重点作品20-30幅,米勒的《拾穗者》、《春》,居斯塔夫·库尔贝的《鳟鱼》,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垛草》,莱昂·莱尔米特的《收割者的酬劳》等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尽在其列。用奥赛博物馆主席居易·科热瓦尔的话来说,“这些作品绝非取自库房,而是直接从奥赛博物馆的墙上取下来的,除了这些作品之外,奥赛博物馆再也拿不出别的同等级别的展品来给观众看了。”

展览以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为切入点,集中围绕巴比松画派、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展开,通过柯罗、米勒、库尔贝、博纳尔、勒帕热、罗尔、雷诺阿、巴比松艺术家群等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代表作来展现风起云涌、人文荟萃、充满变革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绘画艺术。米勒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地区,库尔贝则来自孔泰地区,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显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

似曾相识画再来

在“写实主义”绘画传统在西方受到摒弃而在中国依然是审美主流的当下,奥赛博物馆主席居易·科热瓦尔介绍,一次性展出87幅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作品在法国方面而言,也是首次对自己的艺术沿革脉络做如此大规模的梳理,这对法国艺术本身也是一次启迪重新审视一百余年前自己的历史。他认为,艺术的功能在于教育和教化,培养情操和精神,而这些精神和情操是普世的。艺术是邀请大众接近美,美打动每一个人的心灵,希望奥赛的作品能给参观者带来愉悦。

其实,参观11月16日开幕的“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对许多中国观众而言更像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回望,这样的回望意味着一道扭转公共美学和私人美学的光亮。因为,展览中的两幅作品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垛草》和莱昂·莱尔米特的作品《收割者的酬劳》曾经在1978年之春,来华做过展览。

1978年的那几个月展期,无论对个人和国家,确实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当时充斥在所有人脑海里的视觉图像基本就是“抓革命促生产”,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脸蛋红扑扑的工农兵,以及铺天盖地的领袖像,一切图像都像是从一个铸模里翻制出来般,如同政治和革命意志的简单图解。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尖顶之下,彼时那场名为“法国农村风景画”的展览在许多个人记忆甚至个人历史中,成为一面张扬从教条转向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猎猎旗帜。上海美术家协会为了留住这样难得的视觉感受,曾经组织过当年最棒的艺术家在日常参观结束后直面画作进行临摹。

现任上海文联主席、美协主席、中华艺术宫筹建办主任施大畏当年曾经面对面地临摹过《收割者的酬劳》,画面中,农妇摊开双手的姿态令他心动不已。此次奥赛珍藏再度来沪,施大畏表示也将组织学生和画家进行临摹,举行相应展览,以期再度形成艺术热潮。

中华艺术宫筹建办常务副主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介绍,此次奥赛珍藏展在中华艺术宫单体最大的展厅内展出,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从11月16日展至次年的2月28日,除去闭馆日,展期达到96天,打破了奥赛博物馆的展期纪录。为了能够保证参观环境和保护名画,每天限流3000人次,票价20元。参观者可到网上预约平台(artshow.eastday.com)进行预约。

 


【编辑:赵丹】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