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曹晖在作品前
2012年11月24日(99艺术网 郭毛豆)下午16:00,雕塑家曹晖个展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展出了曹晖的新作“如果我是”、“Ho, No”以及“不要忘记我”。艺术家向京、刘勃麟、批评家夏彦国、曹晖的众多学生、朋友与多家媒体汇聚开幕式,曹晖的好人缘与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2009年在偏锋举办的首个个展“可视的体温”中,曹晖以去掉毛发、撕开皮肤露出内部组织的动物、具有“肉质”躯体的日常用品与人体局部给大家留下了“血腥”与“暴力美学”的印象。这种非常态地呈现方式对观者的感官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人们带来观看活体解剖般的视觉体验。其中的一件作品《大脚》对撕裂伤口的超写实表现更挑战了观者的观看底线,带给人们身体疼痛的共感。
相较之前的系列,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以大卫、维纳斯、阿格里巴等教学使用的经典头像作为解剖对象,并且抛弃了之前“揭开表皮”的方式,而是为头像内部填充了大脑,并将其拆解。拆解的方式或“切片”,或“瓜分”。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特别的陈列方式:以解剖阿格里巴头像的“Ho, No”为例,墙面上整齐地排列着20余片头部的切片,旁边的屏幕上显现出未被拆解前的整体头像,对观者的观看起到了提示作用,雕塑家的意图也明晰地体现。
我们在观展时发现,在场观众都会细细看“切片”中呈现的大脑或身体结构,而后发出“这是真实的结构么”的疑问。据99艺术网记者了解,在创作中艺术解剖学的图册早已无法满足曹晖的创作需要,他多年来研究了大量的医学解剖图,对于人体和动物的内部构造了如指掌。“尽可能接近真实,不客观就没意思了”是他做出的回应。如同他在展览前言中的自述:“如果我是医生,我巴不得切开病床上的每一具躯体,观察病变的内脏、折断的骨骼和流血的肌肉,了解各种肌体健康或者发病的原因……”
在此前的采访中,当被问及为何创作遵循着从揭开表皮到完全解剖的脉络时,曹晖这样回答:“做事情尽量认真总是好的,不做到极致就表达不出你想说的话。我创造了一个词叫做‘表达竞争’,大家在说同一个话题,只有将自己的话表达得更完整、更充分才能与别人拉开距离。”
曹晖曾把自己的创作比喻成为成长的树,每一条创作线索都是树上的枝条,本次展览中新作是他“最新成长的一枝”,也是“更为自由与轻松的表达”,这次的解剖也真的不再沉重,去看看那些切片吧,它们很温柔。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8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