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2012秋拍精品赏析:冷军《工具箱》
0条评论 2012-11-28 15:22: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马骏

——放工具的箱子,展示、收容还是纪念

至此终于可以说说画面上的东西了:一把钳子,一个扳手,满是焊点,被安放在打开的铺了黑丝绒的箱子上。画家选择的是最为简单的工具,仍然还带有一些“假肢”的感觉。绘画绝对不只是技术的问题,但技术在20世纪初,就以机器美学的形式成为绘画主题。这里的工具没有被描绘成出土文物,它们不所作为工业垃圾,现代工业也没有被历史简单地尘封。与政治本土化、乡土本土化的中国具象写实不同,冷军《工具箱》阶段的作品很难归类。

回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工业题材绘画,是美术家为表现新中国的努力。作为想像新中国的方式,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下,高至中共领导集体无异议地确立了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随着技术替代科学,工具理性以启蒙精神代言,在蒸汽轰鸣中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这是现代世界的性格,也是马克斯·韦伯式的困惑。当精确计算,效率,功利,有用性,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人文关怀能融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冷漠而疏远么?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超越了道德性的思考。从梅兰竹菊——到铣刨磨削,从气韵生动——到微毫毕现,现代知识分子这种内在省视与外在关照,成为“修养的继续”,显示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传统中国画中的“残石”意象的背后是一颗一颗散落孤独的心,而焊斑似乎烙伤了整个人类现代性的集体症候。这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被特殊的美学实践所审视。

无限放大的细节中,包含了手工制作的痕迹。画家挑去颜料,以特定的动作施加到画面上,体现出严格的身体操练。我们作为观看者,可以逆推出这种磨炼感官的操练——一种限制下的自由。这成为画家创作的动力和调整疲惫情绪的保证。由此我们发现这种“物的质感”,除了简单的说“像,太像了”,更能转换成可见的时间的重量,它也是凝望自身感情发芽的空间。

重新把绘画定位到截获时间的意义,我们屏息凝望,逻各斯躺在黑丝绒上,如此虚妄。冷军在访谈中会谈及他学画作画的过程,往往理性而含蓄。据说在1990年进入武汉画院之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迷恋哲学。

 


【编辑:宋林林】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