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广老师讲解自己的作品
——专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陈凌广
最近,融合了油画、水墨、摄影等多种不同风格30余件作品的“界面——当代绘画摄影邀请展”正在杭州银泰西湖店的西湖银泰艺术廊举行。27日上午,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陈凌广做客艺术廊,深入的讲解了他对于此次展览以及当代绘画艺术的认识。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下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
陈凌广(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主要是想要做一个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专题。所以我们集合了学院的几位老师,把他们的油画、水墨、摄影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以不同形式的融合来体现一个整体性的风貌。
记者:不同于其他的画廊展馆,西湖银泰艺术廊是一个在商业场所中的艺术空间,那么您觉得在专业性艺术场所与商业空间策划展览有什么不同?
陈:最大的区别是欣赏的人的欣赏的心态问题,专业的画廊的空间布局更加艺术化一点;银泰可能人们进来看到这个艺术廊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从交流的角度来讲更顺畅一点。
记者: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参展的作品吗?
陈:比如杨大伟的画,都是他《状态 剖面》系列的作品。运用了剖面的形式,主要是一些果核系列的剖面,以一种非常态的形象表现,运用一种当下富有的时尚材料,是一种平面、直观、断面的角度呈现。这样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当下的。从材料表现上又是比较综合性的,从油画角度,引入线的概念,又运用一种涂鸦的手法来综合呈现。他的绘画是一种痕迹的表现,比较率真、率性。从装裱方式看又有创新,比较像版画。
而胡玉玲的作品则更多呈现出其女性化的特点,她去年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与当下审美比较接近。她的油画创作中倾向于把图画容易生发的东西保留在里面,强调了绘画的触觉性。她的画作色彩艳丽,初看可能会觉得这个画家画的“不好”,然而恰恰是这种“不好”保留了画家的一种生涩感,这是画家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欣赏画作的时候会觉得画家非常细腻感性,比如企鹅这幅画,比较有装饰性,但是非常细腻,色彩非常有对比性,很亲切阳光,非常青春。这也是传媒学院背景下追求时尚的元素,强调创意、跨界、综合的理念。
记者:我注意这边有几幅作品,它们既像摄影又像水墨,常常会引发观众的好奇。
陈:这些是李华春的摄影作品《黄山即景》系列,它们反映一种摄影往绘画靠的趋势,这次展览也是国画、油画、摄影之间的一次碰撞,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相互之间寻找一种融合。李华春他将摄影打印在宣纸上,配合中国画中常用的题字落款,达到摄影和中国画的一种跨界。这是当代的一种融合,一种跨界。这种跨界的交流在现代绘画中经常出现。
记者:您几次都提到了当代性的问题,对您而言,是如何理解绘画艺术当代性的?
陈:我2007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在胡伟工作室做交流学者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开始追求中国画当代表现。用金属材料作媒介,融合胶质、色素、水,这些材料。中国传统水墨工笔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所以我期望可以在材料上进行突破,比如此次的《祥云》系列作品,大多是运用铜铝粉,经过色素和胶的融合完成的。金属材料与胶质的融合会产生很多画面比较虚幻的效果,有很好的画面表现。
用金属材料来表现中国画,这在材料的语言上对传统材料进行了突破,同时为我表现抽象的画面语言起到了很好地作用。但是我并没有脱离中国画的元素,还是回到中国画对水、墨、韵的要求,也并没有突破宣纸这个最本质的材料语言。中国画的核心要素是宣纸、水、墨,至于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现代绘画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各种绘画形式不断融合,绘画表现也变得非常综合。中国绘画走向当代绘画,追求元素、手段、表现内容的多元化。
记者:这次您参展的作品,除了《祥云》系列,还有《秋野物语》的作品。
陈:秋野系列作品创作主体是荷塘边的杂草,有别于一般画家绘画“曲院残荷”的题材,这次绘画用不同的视野刻画了荷塘边缘的丛生野草,间或流出些空白透露出一些“残荷”的信息。这个系列画作都是传统积墨法和现代画法的融合,画一幅画往往需要花半个多月,想到了就去描上一笔,精心雕琢,一层一层的铺墨,直到眼前这幅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已经创作了9幅,还将继续下去,计划要创作成20幅左右的一个系列。
记者:好的,再次感谢陈老师与我们奉献自己的艺术体会。
艺术家简介:
陈凌广:浙江衢州人,1991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美术系,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胡伟工作室访问学者、2010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获艺术硕士(MFA)学位,现就职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北京前沿新理念文化研究中心特聘首席画家,浙江省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高校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