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迎来收藏春天
0条评论 2012-12-03 11:04:3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冷门”板块的崛起

从今年9月中旬北京匡时对外宣布,“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将亮相秋拍起,这一最大宗的梁启超档案就没再离开过文化圈和收藏界热门话题榜。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过云楼藏书”以2.16亿元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为古籍拍卖立起一个新的市场标杆后,与古籍有关的文化话题并屡屡见诸报端。“它已经脱离了拍卖本身,而是引发所有对古籍感兴趣的人士的关注,进一步说,便是对古籍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重新审视。”在国内知名收藏家张正欣看来,去年即已步入调整期的国内拍卖市场的走向反映出两大趋势,其一是藏品背后的文化属性已越来越得到买卖双方的重视,其二是在历经多年的书画唱独角戏后,一些以往非主流的品种开始成为市场新的亮点。

“‘过云楼藏书’以近乎天价成交可以视作给古籍善本打开了价格空间,这也便不难理解秋拍市场上出现的古籍善本扎堆现场。”张正欣这一判断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与北京相似,上海秋拍也屡屡见到档案和古籍身影。荣宝斋(上海)秋拍推出了留有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签字的近200件原始档案;泓盛秋拍的压轴拍品则是1867年伦敦原版初印《大清国地理全图》,图中清楚标注出钓鱼岛隶属中国领土。

如果再联系此前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的惨淡落幕,和齐白石、张大千部分作品在嘉德夜场的流拍,要知道,它们都曾经是拍卖场的“硬通货”,曾经身为“冷门”板块的古籍善本俨然成为拍场崛起的“新贵”。

并不算贵的价值洼地

如果按收藏门类来分,包括名人信札、手稿和刻本、写本在内的古籍善本,属于相对小众化的领域。然而,正是这个原来的“小不点”撬动了如今的拍卖“大盘”。

据了解,匡时此次秋拍藏品中不乏元青花、明代“吴门画派”作品,以及徐悲鸿、张大千的精品等拍场重器,可他们依然选择了主打“梁氏档案”。匡时副总经理谢晓冬对此解释称,这批档案无论是对重新认识梁启超之于近代中国,还是解读中国近代史本身都颇具意义。他介绍说,公司此前已与多家合作方联合开展了以“梁启超与现代中国”为主题的多项纪念活动,包括清华特展、天津特展、全国巡展和学术研讨会等。此外,还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了《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一书,影印收录了全部档案内容。对于此件利器能否再创佳绩,谢晓冬并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不过,在他看来,“存世只此一件”便是最佳招牌。

记者从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了解到,除个别重量级拍品外,古籍善本时下的平均价格并不高。如果撇开创下天价的“过云楼藏书”,今年春拍古籍善本成交均价仅略高于4万元,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书画和瓷器类,依然属于价值洼地。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业认为,收藏界素来遵循“物以稀为贵”原则,中国的收藏传统历来也是古籍善本优于书画,只是由于存世量少和对知识学养要求高,古籍善本的收藏长久未能普及,“不论是横向与国内书画价格比较,还是纵向与国外古籍成交价相比,古籍善本的价值尚未得到挖掘。”刘建业说。

向文化和历史“掘金”

“除了拍卖公司主动求变,有意识主推这一板块外,更为关键的还是藏家和公众对它背后文化的认同感。”刘建业介绍说。据了解,“南长街54号”藏梁氏家族重要档案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和林徽因文定礼细节等。而保利秋拍推出的近万册“广韵楼藏书”,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匡时今年春拍的“过云楼藏书”。在10余部宋元版书中,最重量级当属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五卷,为海内外孤本。“与书画等藏品相比,古籍善本的装饰性较差,但史料文献价值才是它的强项。”鉴藏家王立军认为,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散见于一些名人手稿信札里的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们有时能弥补正史之不足,“不过,古籍也分为稀缺和普通,罕见品当然更具价值,而普通型就不一定。”

张正欣笑称自己是收藏市场的一名老兵,大起大落的景象亲历了好几波。不过,他依然坚信,在未来十年里,拍卖市场会与国内经济走势相一致,迎来10至20倍的增幅。不过,他并不愿意将古籍善本归为投资收藏的主品种,“理由很简单,稀有是一方面,有无文化价值才是根本。古籍善本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藏家和大众对文化的尊重和试图做更深入的了解。最起码表明一点,如今的市场并不冷,只是不再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跑了。”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