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商业化和繁荣表象下的困局
0条评论 2012-12-03 09:56:0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其

\

自2009年后,北京798艺术区的商业化成为一个高频话题。不久前发生的798创始业主与七星物业的正面冲突,终于将潜藏在798繁荣表象下多年的矛盾公开化。

由于三年前的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原先被冠予中国当代艺术中心的798艺术区实际上悄悄转型。2010年后,798艺术区的业主或出入艺术区的艺术人士逐渐对园区业态抱怨颇多:游客越来越多,只看展览不买作品;咖啡馆、礼品店及服装、皮包等时尚店增多,展览越来越商业化;一些书店、实验空间等学术业态不断撤出。

从798艺术区在2000年初首批艺术家画廊等机构业主入住后,2006至2008年是798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798经历了第一次转型,即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转向以画廊和民营美术馆为主。这轮转型让所有的艺术家和大小画廊都从市场高潮中获益,无论上千平方米的大空间还是几十平方米的小画廊,各种风格、价格和媒介的艺术品几乎都能销售掉。

这就催生了798艺术区的黄金期。知名度越来越大,最终被媒体和政府誉为北京的一张新名片;各国政要造访798,各新兴阶层纷纷在798开设画廊和美术馆;当代艺术的商业化使得一批艺术家一夜暴富,各种艺术杂志和网站在艺术广告的催生下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画廊甚至耗费巨资策划一些不挣钱的实验展览。一切看起来有文艺复兴的气氛,当代艺术和商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时期。

艺术家和画廊的财富暴增的同时,798艺术区的房租也节节高涨。从2000年初期的每天一平方米5毛,到2009年增长到4元至5元,位置最好的地段被耐克中国公司租赁甚至达到8元。但这依然未能阻止各种背景的业主通过各种办法租赁空间,有些甚至还通过高层的关系打招呼。

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内,798的房价曾经短暂地下降过,但在2010年后很快又开始上扬。原因是又有不少新机构愿意入驻,但这次的性质有所不同,除了佩斯、林冠、亚洲艺术中心等少数大画廊,更多的是一些业余但有钱的业主,比如卖工艺品、行画和保守学院派的非当代艺术的画廊,以及各种时尚、礼品店和咖啡馆。这实际上是798的第二次转型,即从前卫性、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示中心转向前卫和保守、学术和商业兼具的混合业态。

尽管不断涨房租,但并未构成对798业主的房价承受力的冲击。一方面,艺术市场的繁荣使收入和投资的增长足以承受高房价;另一方面,798物业对新老业主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新来的大客户一下子起价5元至8元,2000年早期的租户还维持在1元左右的低价。直到2011年,798艺术区较大的创始业主徐勇的时态空间的房租还维持在1.5元左右。

至2012年,798艺术区的第二次转型接近完成,其房租普遍都涨到7元左右,接手耐克空间的悦美术馆甚至达到10元。798的业态结构已不是商业和前卫兼具,而是基本上商业化了。有些小街几乎70%的店面是礼品店和咖啡店,画廊被淹没在一片商业店铺的招牌中。画廊的展览也已经没有2006年至2008年黄金期的前卫探索的风格了,更多的是重复、单调和空洞的商业视觉展。

在一定程度上,798正在“明洞化”。“明洞”原是韩国首尔一条著名画廊街所在的区域,最终为时尚店、咖啡馆和小商品商铺淹没,并成为首尔商铺租赁最贵的地区之一。理论上,普遍达到5元以上的房租已不适合作为画廊业态的商业模式。在2009年艺术市场下滑后,798艺术区内实际上15万元以上的作品都很难卖。更要命的是,随着艺术区的旅游景点化,798的参观人群在中低端化,造成一个奇怪现象,即虽然798艺术区每天门庭若市,但看展览的不买艺术品,高端的艺术品购买者又嫌798中低端化不愿来。

在上述房租连年上涨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画廊的收入实际上都被房租、画册印刷费、展览宣传费、作品运输费抵消了。尽管798艺术区的画廊都在大面积缩减开支,比如,原来2006年后黄金期的每两周一个展览,变成每两三个月一个展览,一些展览尽量不做画册,或者画册做得比以前小而薄,压缩广告费,为减少策展费,甚至策展人由画廊老板或画廊学术工作人员自己承担。因为资金紧缩,伊比利亚美术馆由非营利空间改成画廊,唐人艺术中心由原来养活众多艺术杂志的广告大户到不再做广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