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海粟(前左)、夏伊乔(后右)、刘蟾(前右)和刘虎(后左)在法国,莫奈故居前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 刘海栗以自己特有的办学实践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在1912年开创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始称“上海图画美术院”) 并任校长, 这位艺教先驱和他的同道们,从教学大政的筹度,到专业学科锁定, 从教师职员的聘任,到教学活动的铺展,一切从零开始,在悠悠岁月中于艺园拓荒前进,实在令人钦佩有加!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他又曾先后担任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历史明确告诉我们, 他在艺术教育战线上辛勤躬耕了大半个世纪,为培养艺术人才竭诚地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心血。他是享誉中外的书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创作与教育两者互重,相得益彰,并为我们留下了值得重视、可资借鉴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方略。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艺术教育的宗旨在美的育化和良善的培养
刘海粟在1924年就提出:“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同时还促使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1】这是刘海粟对“艺术教育”的整体命意,也包含着他对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他所阐述的美,不仅指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美,也不仅指人类艺术创造的一种追求, 而是将生活、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良与善有机地融化其中。这一点,从他多处的言论、文章中可以找到印证。他说:“我相信艺术是人们生命最自然的表白,以陶冶人格至善为目标的,足以超拔人们于悲哀和堕落,足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换句话说,人类有了艺术的陶冶,方能做一个完全的人。”【1】又说:“故救国之道,当提倡美育,引国人以高尚纯洁的精神,感发其天性的真美, 此实为根本解决的问题。”【2】这些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见地,显示了刘海粟明确的艺术理想,他无疑是“真善美”的统一论者。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刘海粟当年对“美”的意义的拓宽,对于以审美教育为主干的艺术教育功能,势必怀抱着超越实际可能的期望,他的“美育”与“救国之道”说,便显然反映了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不过,在2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氛围中,在那种“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3】却不失为有良知的艺术家们一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坦诚流露。在他主持的上海美专的办学宣言中,【3】曾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社会的混沌,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使命感的激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美专,才得以在刘海粟及几位画友的努力下横空出世,它裹夹着反对封建思想禁锢、弘扬民主意识的内核,率先揭开了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的帷幕。
刘海粟的艺术教育思想,曾受到民国初年出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的熏陶和感染,“以美育代宗教说”已被落实到上海美专的办学主旨中。蔡氏认为,“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4】对照刘海粟所说,“人类有了艺术的陶冶,方能做一个完全的人”,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或者可以说,蔡氏理论,给刘海粟的艺术教育以鲜明的思想武装。
从上海美专铭以“诚实” 二字为校训便不难领悟,刘海粟在那种人际关系尔虞我诈的岁月,将培育人才的鲜明的德行要求和艺术主张,置于突出位置的个中道理。做人固然要尚“诚实”,而对于具体的艺术教育,“诚实”一说,在于“使学生培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向高洁纯挚方向升华”;反之, 艺术教育背离了“诚实”,美的感情的育化便难以如愿,他早年申述的用艺术“救济民众的烦苦”、“惊觉一般人的睡梦”的办学宣言,也势必付诸东流。
翻看上海美专历次“纪念册”的扉页,“红、白、蓝” 三色在宛如太极图变奏的圆周内赫然醒目。这一象征性的校色, 表达了如下含义:“我们的感情要像炎火一般的热烈,我们的人格要像雪峰般的高洁, 我们的学识要像碧海一般的深博。”显然,个中内蕴同样鼓荡着“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教育主体精神,特别是对“高洁”的人格期望,显然是艺术教育中培养良善、育化真美的最高境界。上述这些,尽管在实践中难度很大,但它却贯穿干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二、艺术教育的活力在于依着时代而不息的变动
“学校的教学本来是活的, 是要依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的,绝不可以依着死章程去办事。……况且美专之在中国,要依什么章程也无从依起,处处要自己依着实际情形实事求是去做, 因此就时时发生变动。……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这是刘海粟先生1923年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文中的讲话,今天读来依然给人以警策以启迪。如果说前所述及的“艺术教育”思想,带有宏观性、方向性、战略性、目的性,那么这里的思考,则体现为办学中的实施原则,而富于辩证性、灵活性、战术性、实践性。既然艺术教育肩负着完善人格的作用,肩负着培养以美育完善德育的改造社会的人才,那么,承担艺术教育主体任务的学校,就不能不研究社会的现状,就不能不高扬起教育的风帆,对准社会需求的航标,激流勇进。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难免被社会淘汰的厄运。刘海粟所领导的上海美专40年的轨迹,就是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调整、变革的历史。以前十年科目、学制的更迭变化为例:开始伊始,仅设绘画科选科与正科各一班,科目偏重实技,修业一年。1914年3月增设了夜科。1916 年1月,绘画科正科修业期限改为二年,选科分设八种,由学生择定。6月改绘画科为西洋画科, 定修业期限为三年,除学实技外,理论的学习同时进行。1918年,鉴于各处学校艺术教师的缺乏,增设技术师范科,实技手工、图画并重。1920年,重定西洋画科、国画科、雕塑科、工艺图案科、高等师范科、普通师范科,普通师范科修业期为一年半,其余各科学程均为三年。1921年实行新学制, 改西洋画科、雕塑科为四年,其他各科均为三年。1922年,在办学条件改善较大、社会对美术人才的专业选择日见增扩的形势下,又将各科结集为三部:第一部目的有二:一以造就纯正美术专门人才,培养及表现个人高尚品德;一以养成工艺美术人才,改良工业,增进一般人的美术趣味和水平,所以设国画科、西洋画科、雕塑科、工艺图案科。第二部目的为造就实施美术教育人才,直接培养国人高尚品德,所以设师范部、小学部;师范部又分设高等师范科、普通师范科。第三部分设普及美术,设函授学校、暑期学校、星期日半日学校。上海美专正是在这种不囿于模式、应时拓进中茁壮成长起来的。
除学制不断调整、规模不断扩大外,“不息的变动”还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的苦心孤诣、创意拓展上。刘海粟以过人的胆略,1914年在我国首倡于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并因此而遭到封建礼教势力的围攻,前后历经十年斗争较量才基本取得胜利。他认为“学校里一定要练习人体,并不单是要在复杂的形体上去练习准确,便容易去描写一切对象,却还要启发他们无限扩张性的,有普遍性的生命意识”。刘海粟俯察艺术教育原理形成的这一超前意识,经过不懈的努力化为现实后, 对旱年拓荒中的我国美术教育,其功德是无量的。
创举之二是,1918 年起将旅行写生正式纳入教学内容,并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状写神州美景。这一活动由于在国内绝无仅有,每到一处,常常引起不明原委的群众围观, 或误解为测量局组织打样,或猜测为绘制月份牌图钱谋利等等。然而刘海粟的主张却是分明了然:“每欲遍游国内,写风土人情,供人观览,傅吾人得以交换知识,此于美感教育、社会教育均有绝大关系。”【2】几十年后的今天,施行写生之于美术教育,已至为寻常,然而在当年却是未有先例的教育实践。
创举之三是,在美术学校中上海美专于1919年首先实现男女同学。这也是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影响的产物。其历史价值在于,冲破封建禁区,体现男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之初也不乏反对者,刘海粟却以几句简单且幽默、深刻的话语, 驳顶过去:“既然马路不分男马路女马路,为何学校一定要分男校、女校? ”上海美专招收女生经历了插收女生、分办女学、男女同学三个历史时期。因为男女同窗,激起了两性之间的学习竞争,使整个教育气氛更为活跃,明白无误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刘海粟立足于“刻刻追到时代前面去”的艺术创新精神,为了继续提高专业艺术人才的实际水平,充实一般学校的美术师资力量,满足社会上美术爱好者的学习愿望,1915年尝试办起了暑期补习科,进而在1920年正式开办了暑期美术学校, 就读者达二百多人。总之,这些变革,都并非主观随意妄定,而深刻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发扬不息的研究精神,“默察时代潮流、体验未来人生,创为代表时代心魂艺术”的必然。在刘海粟跨人毫羞高龄阶段时,还常常笑谈他的艺术及教育追求。他最反对僵化、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今天”和“昨天” 较量,积极不懈地创时代之新!
三、培养学生智能的着力点在于“ 闳约深美”
“闳约深美”最初是蔡元培鉴于刘海粟兴办艺术教育, 赠给上海美专的治学警句。刘海粟曾作过概要的论释:“‘闳’ ,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人虎穴,得虎子,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5】作为对教师的学问规范,作为对学生智能的培养,“闳约深美”四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叩开了通往学术殿堂的神秘门扉。刘海粟一生循此“ 四字”身体力行,而得博厚的学养,进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非寻常可比的艺术境界。他生前常常教诲于后学: “人生有限,学问无涯。”他认为,时时求学研讨,才能集中外古今之大成,吞进去吐出来,诱发新的创造。早在上海美专时,他便十分注意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尽量邀聘全国闻名的学者来校传道授业。一时间能人云集美专。西画系有李毅士、吴法鼎、王济远、江新、李超士等人,另有外籍教授普特尔斯基与斯托宾执教素描;中国画系有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谢公展、吴王之、王个籍、郑午昌等人,另有李健、朱复勘、顾鼎梅、马公愚等人教授书法篆刻;音乐系除黄自、贺绿汀、谭抒真、丁善德、马思聪等教授外,还有琵琶名家卫仲乐、古琴大家郑觑文到校传艺。在学生课余时间,特邀欧阳予倩来指导话剧活动,排过郭沫若的两幕剧《聂莹》和董每勘写的三幕剧《C 夫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吮吸到各种文化营养。【6】宋代词人陆游有句教子的名言:“尔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刘海粟常以此教导青年学子,认为就画学画难以大成,必须广收博览,新颖、独特的创造才可能涌现。
“美”的追求应该说是学习艺术的人时刻不可忘怀的。教学要善于启发、诱导,净化学生的心灵,强化审美的能力, 给青年点燃起情感上的美的火花,使他们成为出色的艺术美的创造者。刘海粟认为:“艺术作品多产生于作者热情勃发时期,对祖国的雄山丽水奇松异卉有了深沉的爱,在我创作冲动的时刻,画出来才美、才动人。”美,在艺术上是一种激起人们身心愉悦的表达形式,是焕发快感的载体,是艺术创造的媒介和结果,是艺术魅力播扬的根源。面对优秀的作品,
刘海粟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呼唤“美啊,美极了!”进而陶醉其间。从“美”的广义上看,他认为“且凡百事业,莫非以美的观念有以构成之。若谓美术不宜提倡,则世界事业无不可废”。在艺术教育中,呼唤、发现、创造“美”,是刘海粟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四、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弘扬个性
1924年刘海粟先生在《图画应该怎样教学》一文中说过: “图画的教与学,其手段方法,第一要尊重个性, 因为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万不能强使划一。……从前教图画,多以教师范本为本位,对于学生个性束缚过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他律性和依赖性,又以急于取得目前描写的效果,而陷于浅薄的方法主义,将个人的本能剥夺殆尽。”刘海粟在艺术教育中历来重视对个性的塑造。在他童年时代习画时, 便滋生了对束缚个性的教学方法的逆反心理,他不满于塾师影格描图的机械教习,而任性驰骋,自由放笔,沿用至今的“海粟乱涂”印章,就是那段历史的记录。郭沫若曾为之题赞“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的《九溪十八涧》,则显然是他早年个性昭昭的力作。
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个性解放的要求,则是伴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而明确提出的。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勒,则往往建筑在个性张扬、想像力驰骋的基础上。艺术表现了人类的精神创造,其个性化劳动的特点,更决定了充分展示个性化的重要性。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艺术就像生命的本身, 靠着它自己的冲动而生发的。”个性化的作品,需要有个性意识强烈的人来完成。从教育角度审视,教育的动力就是人类的创造性,教育效果的检测,在于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释放出个体的创造能量。为此,刘海粟在他的艺术教育生涯中一直不断呼吁、躬行不疲。他认为学校是教人发展才能的机械,美术是表现情感抒发个性的法宝。“所以学校里只有使学生发展其才能的能力,只有使学生得到怎样求学的方法,没有使哪个学生学问高、哪个学生学问低的权力,也没有使哪个学生能得到多少学间的权力。倘若专依靠教师的主观来判断学生成绩的高低等级,酝酿学生的虚荣心,其结果就使学生受到环境上的影响,他的才能也受到栽贼,甚至使他盲目地养成依赖心和他律性。【1】基于这一见解,在1920年5月,他毅然决定将美专的各项考试和记分法废止,代之以严密的成绩考查法。他声明:“ 美专只要能达到美专的目的,制度和办法都应以学生不受束缚、能研究真理为原则”,“应该让学生自己抒发自己的感情,不要有师承模仿的习气”。【1】20年代的这一改革,胆略和气魄是显见的。尽管做法上尚不尽完善,而对于减轻学生惟分数是求的心理负荷,对于使学生摆脱模仿习气而奋力于自身的艺术探索,无疑构筑了一个精神支柱。强调个性的艺术教育导致当时的上海美专学术气氛热烈,不同的教学流派并存,中西艺术精英融会,名师多多,各擅其胜,这样就避免了定于一尊的艺术教育模式,而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刘海粟的上述艺术教育思想应该说是一贯的。50年代初,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调整,上海美专并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担任校长。他对于当时全盘引进、照搬苏联的艺术教育规范,便持有异议。他认为如果否认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西方艺术,那么开创我国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便会陷入狭隘的胡同内而终付阙如。但由于时代气候特殊,一风劲吹,刘海粟已失却回天之力。1956年在西北艺专座谈会上他曾具体地指出:“在素描教学上,有些学生的人物习作往往看看不错,但在创作中作人物素描还是感到困难,这在教学方法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果学生把对象仅仅看作形体的组合,是不可能成功一幅好的素描习作的,在创作中当然也就很难掌握现实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他坚持认为,当时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盛行,就是这种学院派教学方法带来的必然后果。一直到他逝世的前几年,海粟老人还常常谈起,并谐谑地说:“院体画、状元书、宾馆菜,都犯了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毛病。”刘海粟在艺术教育的路途中竿路跋涉了70年,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艺术教育观,包容着一以贯之的开拓精神。务适时,尚应变,讲个性,求创造,既立足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又放眼于社会群体的审美教育,用心良苦,热血浇灌,以至桃李满天下。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人们是不会忘记刘海粟所作的努力和建树的。
编辑:文凌佳